正文 第38章 走向孩子學校大本營——擁有順暢的家校溝通(2)(1 / 3)

一位母親的做法就很值得家長學習,她說:“女兒的學習成績很不穩定,小學階段基本上一直處於中遊水平,到了五年級卻突然考了個年級第一,給了我一個驚喜。剛上初中時,我發現她好長時間也說不上任課老師的名字。我從學校了解到,女兒上課幾乎從不主動發言回答問題,在老師心目中,她並不是一個學習優秀的學生。通過與老師及時的溝通,老師開始有意識地培養我女兒的主動性,班上有什麼活動盡量讓她參加,如參加學校軍樂隊、班上的板報小組等。慢慢的,女兒有了些改變,與老師、同學的交流也順暢了許多。後來,根據女兒的興趣,我又鼓勵她參加了跆拳道班及聲樂培訓班。如今,內向害羞的女兒已能在陌生人麵前自如地演唱歌曲了,學習成績也逐漸穩定在班裏的前幾名。”

有些家長認為與老師交流有家長會就夠了,孩子整天在學校,學校和老師對家長有什麼要求和意見,孩子回來說說就可以了。其實,這種看法是片麵的,也是錯誤的。因為,在家長會上,老師不可能麵麵俱到,不可能針對每一個孩子的情況與每一位家長進行很好的溝通。而孩子自身的信息傳達作用有時候會不到位,尤其是孩子在學校受到了老師批評後;還有的孩子並不願意把自己心裏的想法或意見說給家長。這些都給家長與學校的溝通帶來了一定的障礙。

可見,家長寄希望孩子能夠將他在學校的學習情況及時反饋給自己幾乎是不可能的。久而久之,家長與學校之間會形成一片教育溝通上的“真空地帶”。所以,家長必須要經常及時、主動地和老師溝通,共同做好對孩子的教育工作,搞好孩子的學習。比如,在發現孩子的思想、學習或行為出現了某種反常後,家長都應及時主動地向老師反映,和老師一起探尋其中的原因和解決的方法。

二 對學校教育的重新認識

學校教育是重要的,學校教育是孩子一生不可或缺的生命曆程。但是,今天的學校教育是否像家長想象的那樣,僅僅承載著教育孩子考高分的責任?實際上,這個命題的答案就在家長的觀念中。

教育,不僅僅是讓孩子考高分,更應該是讓孩子受到全麵的教育。家長要明白,考分隻是一種手段,是一時的手段,盲目追求高分有害於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素質才是孩子一生的根本,全麵發展才能締造孩子一生的華美前程。

1、教育,不僅僅是考分

沒有一位家長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龍”、“成鳳”。在傳統意識中,“成龍”、“成鳳”的唯一出路就是考高分,上大學。但是,現實生活中已經有無數不爭的事實證明,上大學並不是孩子成功的唯一出路;考高分也不是決定孩子人生命運的唯一因素。事實上,考分的高低也不應該成為衡量孩子能否成才的唯一尺度。

家長需要明白孩子成功的標準到底應該是什麼。眾所周知,在封建社會兩千多年的時間裏,人們和社會都把成功的標準定在升官發財上。而要達到這樣的成功標準出路隻有一條,那就是讀書學習,“學而優則仕”是對成功的最好詮釋。

在新時代的今天,家長一定不要被傳統的“成功”所繼續困惑。其實,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還真是不簡單。因為雖然我們口頭上不倡導“學而優則仕”,但是,在思想的深處和行動上,太多的家長都是朝著“學而優則仕”的目標邁進。誰都明白,要讓孩子讀書,讀書的目的就是為了考大學,因為在家長的觀念中,隻有考取大學的孩子才是有出息的孩子,如果沒有考上大學,縱然其他方麵再優秀,也不能證明孩子的前途一片光明。為了這一成功的目標,每年,都有著太多的孩子不得不扼殺自己其他方麵的才華,而硬著頭皮去拚搏上大學之路。

家長也要懂得,考試成績僅僅是孩子某一方麵能力的體現,並不代表孩子的發展空間和未來的成功。所以,家長應該用辨證的眼光看待孩子的考分,認真分析孩子的潛能所在,為孩子撐起一片適合他發展的晴空,否則,就隻能是毀掉孩子的前程,甚至造成難以想象的後果。

某縣公安局110指揮中心在淩晨5時30分接到縣一中保安報案稱,校內發生學生紮人事件。經調查,紮人者李某是該校高三學生,兩位被紮者張某和徐某也是該校高三學生,三人住同一寢室。

據李某供述,因學習成績不好經常遭到父親責罵,他的心情十分低落。高考在即,他更加感覺到活著沒意思,於是想自殺。

當天淩晨5時15分左右,他拿出匕首,向睡在旁邊的同學張某胸部、後背紮了三刀,隨後又向睡在張某旁邊的徐某背部連紮三刀。之後,李某用刀向自己的胸部和腹部各刺一刀,並欲跳樓自殺,後被驚醒的同學拉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