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圓銀耳紅棗蓮子湯
最想念的年貨
作者:韓良憶
清冷的晨光透過窗紗照在臉上,我賴在溫暖的被窩裏,彷佛還半夢半醒,就是不想起床。那時我大概六七歲,也可能已經8歲,這會兒真的弄不清楚,畢竟是太多年以前的事了。
朦朧間,有人打開房門,隱約有一股甜美馥鬱的香氣飄來。啊,過年了,我默默告訴自己,睜開眼,媽媽立在床前,含笑說:“快起來洗臉刷牙,馬上有人來拜年,你得跟客人說恭喜。等換好衣服,先到飯廳吃蓮子湯。”
蓮子湯是我家過年必食的第一道點心,祖籍江蘇的父親說,這可是家族傳統,老家大年初一一大早不吃鹹的東西,就喝甜甜的蓮子湯,這樣全家老少一整年都會甜蜜和樂、如意圓滿;喝完了湯,再來得吃糖年糕,小孩吃了年糕才會“年年高”。
我不怎麼愛吃年糕,尤其是清蒸的或蘸了麵糊炸的,總覺得食來太甜太膩又太粘牙。我隻吃用油清煎的年糕,最好煎得有點焦,帶焦香的煎年糕食來不那麼“死甜”,我樂意吃上一兩片,我可想快點長高。
至於蓮子湯,雖也甜,我卻不覺得膩口,一口氣可以喝上兩飯碗。你瞧,它在味道上既有桂圓幹的濃香,也有紅棗的清甜,口感上則有鬆化的蓮子對襯又軟又滑的銀耳,能不好吃嗎?
我家平日三餐有雇工代勞,過年喝的蓮子湯卻不假他人之手,從選料到烹飪都由爸媽親力為之。有一年春節前我湊熱鬧,跟著雙親從北投進台北城辦年貨。記得光是一個蓮子湯,不過除桂圓幹、銀耳、蓮子、紅棗四樣材料,就得跑兩三個地方。先到西門町一家江蘇老鄉開的食品店,爸爸端詳著從香港轉運進口的湘蓮,順手撈起幾枚輕輕一搓,對我說:“你看,這蓮子摸起來幹,肉厚,顆粒大又飽滿,顏色不太白也不太深,而是淺黃,表示不是陳貨,貨色滿好的。”於是請掌櫃的稱了一斤半,順便再買些玫瑰酥糖、雲片糕和芝麻交切片什麼的,過年嘛,總得吃點零食。
接下來,從城西垂奔往城北的老街,買手工熏製的桂圓幹,爸媽要買的是已剝殼去籽的台灣本土產品。這種桂圓幹一盒盒已包裝好,無散貨。為避免買到次級品,年年都光顧同一家老店,比較可靠。那老板是老台北人,講閩南語,所以這一回換媽媽上場,由她負責開口,和店家交涉。
上等桂圓幹也進了袋中。一家三口安步當車,走路到離老街不很遠的中藥鋪。這家藥鋪的銀耳蒂少又大朵,顏色微黃,“銀耳並不是越白越好”,爸爸又教了我一課。
紅棗也在這裏買。台灣紅棗不多,藥鋪賣的亦是舶來品,顆粒不算大,但爸爸說,紅棗本就該選粒小皮薄,看來光亮者,外皮色彩也不宜太鮮豔,紅中帶點紫的最好。還有,買前先聞一聞,如果有股酸味,掉頭就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