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1 / 2)

[原文]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讀譯]誠實的話不好聽,好聽的話不誠實。德善的人不善辯,善辯的人不善。有真知灼見的人不廣博,廣博的人沒有真知灼見。聖人不積累財富,盡全力幫助人,他們更加的充實富有,給人越多,自己得到也越多。天的“道”,利萬物而不害,聖人的道,追求有為而不爭。

[讀感]俗話說:“忠言逆耳,良藥苦口!”,老子這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就是告誡我們在特定條件下,人的虛榮心和自私心理作祟,總是會挑自己喜歡的,在這個時要懂得不要失了自己的本性。

娛樂與學習,受益還是受損,並不在一時得失之間。世界上任何一句話,任何一件事被充分誇大之後,便就有不對了,人容易被自己的一些本能快感所俘虜,而這種本能的快感很多時候也誤導你,認為這是本性追求。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實幹出成績,誇誇其談做不成事。因此,很多事情,就是身體力行地做好自己的工作,便是好的,無為,就是不要執著於自己的目標,而要認認真真地做好自己該做的工作,這些,在前麵已有論述,參照理解,應當不難掌握。我們時刻要提醒自己的是,事物有兩麵性,好與壞,在不同的條件下會有轉換,哪怕親眼所見,或不能明白其背後所含內容,有可能便會得到不是很理想的東西。

古代有腐儒誤國,空言亂國,其道理是重形但不重實,我們現在提倡實幹,便是要去掉我們人性中脫離世界的做法,回到本性上去,這樣,才能真正把握住人的德,人的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是講泛泛而知,其實不知。博學為精,形散而神不散,多需有一,繁中求簡,簡中思繁,這種學問,講的是術有專精,必有核心。

信仰,是一種信任,一種自信,一種真正的追求。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是老子寫這五千言的末章總結,這總結中,便有一個很實在的道理,凡事,其發展進化不離其宗,人,一生,也應不離其宗,什麼是好,什麼是不好,放在大環境中才能得到更好的論證。

人,對物質追求是滿足精神的需要,但精神的需要不能為不斷的欲所控製,理性控製和把握,是人類智慧的最高體現。人類失去對物質滿足精神需要的控製,就要迷失在欲望之中,分不清精神與物質相互依存的關係。這樣的人,其物質和精神就必然會出問題,所以物質與精神不可分割。這裏,我們可以想象到人的精神信仰和物質世界的發展規律必須要相互論證和相互平衡,這樣,人才能更好地得到物質世界的承認,因而主導物質的進化,成為天道的代表。因此,人悟道而尋人與自然的融和。道法自然,人法自然而超越一些局限,才能追求到我們真正的大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