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民敬帝寵(2 / 3)

蘇侯爺聽著心裏咯噔一聲,心道:“護送,多半是押解吧!難道走漏了風聲了?”嘴裏道:“既然二位有公務在身,那老夫就不強留二位了!”

送出錦衣衛後,眾人齊聲向蘇侯爺道賀:“恭賀侯爺雙喜臨門!”

蘇侯爺向北作揖道:“皇上厚愛,恩情似海!老夫感恩戴德,雖萬死不能報皇恩於萬一!”

眾人道:“侯爺您功勳卓著而且聖恩浩蕩,日後必是皇上的肱骨啊!”

蘇侯爺道:“既是喜事,就請各位移駕同樂酒樓,老夫與大家共謀一醉!”

大家高聲一邊叫著好,一邊向街上走去。

楚天舒見剛才皇上降旨為蘇侯爺晉爵,心裏總感覺有什麼事情要發生。蘇侯爺久居大同,不問朝政,雖是樂善好施,彰顯本朝仁政有功,但其功亦不至於晉封公爵,難道永樂的得知了蘇侯爺知曉建文帝下落一事?

楚天舒心裏想著的正是蘇侯爺琢磨的。久居官場,親曆洪武年間的血雨腥風,蘇侯爺有極為敏感的政治嗅覺,一個三朝孤臣,不聞不問朝政幾十年,怎會突然又被晉爵了呢?難道真是知道了那件事了?要是真是如此,看來這一關是過不了了。蘇侯爺想著自己一生謹慎,最後還是逃不脫政治紛爭,無奈地將這聲聲歎息硬是咽到肚裏。

其實同樂酒樓是家很不錯的酒樓,雖然遠比不上雲中客棧那樣氣派,那樣豪華,但是上下兩層,紅簷綠瓦,青磚翠壁,倒顯得幽靜典雅,既不過分張揚,也不太顯小氣。

楚天舒挨著雷五爺在臨窗的桌邊坐著,雁北的特色菜肴一應俱全的擺滿了上下兩樓幾十張桌子。楚天舒時不時看看坐在正中桌子正麵的蘇侯爺,隻見蘇侯爺臉上陰晴不定,楚天舒料定蘇侯爺必會提早退席,打定主意要跟著看看他到底會有什麼應對的舉動。

看著大家盡皆入席,蘇侯爺舉杯朗聲道:“適逢蘇某賤誕之日,蒙各位不棄,給蘇某捧場, 蘇某感激不盡,特敬眾位朋友一杯,聊表心意!”

上下兩樓所有人全都站起來,跟著蘇侯爺一飲而盡。爾後蘇侯爺向大聲道:“小菜薄酒不成敬意,還望各位盡情享用,來個不醉不歸!”

未幾,賀壽者紛紛來向蘇侯爺敬酒,蘇侯爺喜笑顏開,滿臉歡喜,大杯大杯地豪飲,二三十人過後,蘇侯爺漸露醉態。楚天舒心道:“久聞蘇侯爺海量,今天如此易醉,必是為後來的提早退席埋伏筆。真是老奸巨猾呀!”

待得四十幾人敬酒後,蘇侯爺徹底醉了,旁邊有人勸他少喝時,他竟還兀自喃喃道:“我沒醉,我沒醉,來,幹!”

蘇府的管家見此,忙向大家作揖道:“蘇侯爺醉酒,需先送回去醒酒,大家萬勿見怪,一定要喝個盡興!”

眾人忙道:“快先將蘇侯爺送回去醒酒,我等豈敢有怪罪之理?”

隻見蘇舒忙招呼幾個仆人,將蘇侯爺扶到轎子上,快步向禦東街抬去。

楚天舒見狀,佯裝如廁,從後門出去後,一掠身躍過高牆,展開輕功,從後街直奔蘇府而去。

就在他們沉默無語之際,院子裏突然間鑼鼓聲喧鬧,楚天舒慌忙向窗戶看去,隻見一個老人走在前麵,身後七八個人抬著一張紅綢蒙著的大匾從大門進來,後麵還跟著好多男女老幼,進到院中後,那個走在前麵的人老人撲通跪在蘇侯爺麵前,後麵跟進的男女老幼也都齊刷刷地跪倒在地上。

楚天舒大驚,心道發生什麼事了?詢問的眼神向蘇舒望去,隻見她也是一臉的驚恐。楚天舒趕忙又盯著外麵看,想看清楚到底是怎麼回事。

隻聽剛才那個走在匾前的一人朗聲道:“承蒙蘇侯爺對我們父老鄉親的眷顧,才保全了我們這些人的性命。蘇侯爺的大恩大德,我們沒齒難忘,請您受我們一拜吧!”說著那幾十個人咚咚咚地在青磚地上磕起頭來。

隻見蘇侯爺慌忙把領頭的那人扶起,又慌忙走入後麵跪著的人群中,將幾個上了年紀的老者攙扶起來,高聲道:“大夥兒快起來,快起來,折煞蘇某了,區區小事,何勞大家這樣,快快請起!”

大夥這才起來,那個領頭的老人道:“今天是您老的壽辰,我們特地為您做了一塊匾,小小心意,不成敬意,萬望侯爺笑納!”說著將紅綢揭起。

楚天舒這才看見了匾上的八個鎦金大字:“樂善好施福澤萬世” 。

蘇侯爺道:“這讓蘇某如何當得起啊?我隻是力所能及的為大家做點事罷了,怎勞大家如此費心呢?”

隻見那老人又道:“蘇侯爺如若不收下,小人們就跪著不起!”說著又跪了下來,身後幾十人也隨著又跪了下來。

蘇侯爺沒辦法了,一邊忙著扶他們起來,一邊道:“那蘇某收下了,收下了,大夥兒快快請起吧!”

眾人聽得他同意收下,才站了起來,隻見蘇侯爺不住地歎道:“唉,受之有愧,受之有愧哇!”

隻聽雷五爺等一眾賀壽之人道:“蘇侯爺挽命於饑饉,救民於水火,受得起,受得起!”

蘇侯爺不住地搖頭,口中依舊喃喃道:“有愧啊!有愧!”

楚天舒問蘇舒道:“看樣子蘇侯爺救過他們的命啊,到底怎麼回事,說來聽聽!”

眼見著那麼多人親見爹爹的恩德,蘇舒的心好似浸入了蜜糖裏,聽楚天舒對爹爹的善事感興趣,蘇舒幾乎是一口氣將整件事講完的。

今年盛夏之際,大同鬧蝗災,尤其是雲城北邊的幾個村莊,不知為什麼,蝗蟲多的幾乎是遮天蔽日,幾十裏的莊稼,蝗蟲所過之處盡皆枯萎,眼看著夏糧已盡,秋糧無繼,就連野地裏的野菜和野草居然也被蝗蟲啃得點滴未剩,那幾個村裏接連餓死十多人,蘇侯爺聽說此事後,找大同知府談了好幾次,希望他能放糧救民。當時正值朝廷與蒙古開戰之際,前線軍糧吃緊,急令地方籌糧。大同地處邊塞,運輸方便,因此被定為主要籌糧地。軍糧已經運去了一半,原計劃等秋收後再運糧過去,誰料到居然碰上了蝗災,大同知府又愁又急,唯恐完不成任務而獲罪。一聽蘇侯爺說要他開倉救人,知府大人是斷然拒絕。被逼無奈,蘇侯爺隻好用自己的侯爵來擔保,如果朝廷怪罪,就由他這個侯爵來擔當,並將自己的全部積蓄都拿出去,讓知府向太原等府縣購糧。大同知府經不起蘇侯爺屢次勸說,終於決定開倉放糧,得以救民於水火之中。慶幸的事,未及過秋,前線就將蒙古軍擊敗,再次籌糧之事便作罷,大同知府也鬆了口氣。就為此,這些村的村民特意做了一塊匾,來酬謝蘇侯爺的救命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