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學習不應是痛苦(4)(1 / 3)

厭學的結果容易被父母誤認為是孩子智商有問題,為此,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態度就會變得急躁,甚至有些父母會對孩子絕望,說孩子“沒治了”“沒希望了”等。在這種生活環境下,厭學對孩子的消極影響不僅是學習成績低於潛在能力,還會因此影響孩子的自信心和個性品質。

通常來講,厭學情緒可分為三個等級:輕度厭學、中度厭學、重度厭學。輕度厭學表現為:孩子不喜歡或是不想學習,如注意力不集中,做作業偷工減料,學習時總是走神等,劉兵就屬於這種情況;中度厭學表現為:孩子會經常逃課或是逃學;重度厭學會發展成為心理問題,屬於比較嚴重的厭學症,如品德、動機、個性或是軀體上出現問題,這種情況需要專門的心理輔導和矯治。

一般來說,輕度厭學症容易被老師和家長忽視,中度和重度厭學症容易引起老師和家長的關注。實際上,很多孩子都處於輕度厭學症的邊緣,它對孩子的隱性危害長而持久,所以理應引起家長的高度重視,更需要家長用科學的態度和方法加以引導。

孩子形成厭學的因素有很多種,排除智力因素外,大致可分為社會因素、學校因素、同學因素、家庭因素、個人因素等。

(1)社會因素。孩子從小生活在娛樂或是商業鬧市區。

(2)學校因素。有的學校片麵地重視升學率,部分孩子因為承受不了學習的壓力,就此放棄學習。

(3)同學因素。孩子與一些有不良行為或習慣的同學交往過密,從而受到影響。

(4)家庭因素。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問題漠不關心,或是教育方式不當,或是父母關係不好,經常打架,這些原因都會導致孩子出現厭學現象。

(5)個人因素。例如孩子怕吃苦、依賴性強、經常撒謊等。

在各種因素當中,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是導致孩子厭學的最主要原因。即使在一些和睦完整的家庭中,雖然家長也重視孩子的教育,但由於缺乏科學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最終也會形成一些家庭教育的弊端,進而導致孩子厭學現象的發生,主要表現形式如下。

第一,管理隨意,張弛無度。

張靜的媽媽每每在開完家長會或是與其他家長聊完天之後,就會緊張一陣子,對張靜的學習要求較為嚴格,監督力度也會隨之加大。但是,持續一段時間之後,由於工作繁忙等原因,對張靜的要求就會減弱,最終變成不聞不問,因此張靜的學習情況也變得鬆鬆垮垮,成績時好時壞。

有些家長由於工作繁忙或是忙於享受自己的業餘愛好,所以對孩子的教育情況就變得鬆弛無度,這種教育方式最終會導致孩子學習態度漂浮不定,這種教育現象在當代家庭中比較普遍。

第二,目標單一,期望過高。多數家長教育孩子的目的較為單一,隻重視智力發育,不重視德育教育,密切關注孩子的學習和成長,對孩子有過高的期望,結果造成孩子學習壓力過大,心理緊張,最終導致厭學現象的出現。

第三,包辦過多,嬌縱溺愛。學習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和意誌,在生活中經常受到鍛煉的孩子,較普通孩子更加勇敢,且善於克服困難。有些家長不是事事都順從孩子,就是替孩子包辦過多,認為隻要孩子學習好,事事都好。然而事實卻相反,長期生活在這種環境下的孩子,最終會養成“身在福中不知福”的冷漠態度和懶散的行為習慣,並且不會主動思考,隻要遇到困難就會退縮,最終在漫長的學習生活中逐漸掉隊或者產生厭倦的心理。

消除厭學情緒的科學方法

第一,“亡羊補牢,未為晚矣”。青少年的可塑性很大,所以家長不要使用簡單、粗暴的方式教育孩子,例如批評或是發脾氣,而要采用理性的方式調整自己的教育觀念和方法,這樣孩子的進步才會明顯地提高。

第二,關注學習過程,注重細節。家長不能因為成績好就將孩子捧得高高在上,成績差就將孩子狠狠地摔在地,對孩子想管教就管教,不想管就不聞不問。而應該科學地關注孩子的學習與變化過程,多與孩子進行交流,經常檢查孩子的學習情況,常做朋友式的監督,為孩子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