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有效溝通,蹲下來教育孩子(7)(1 / 2)

沈女士聽見兒子的話,不禁有些羞愧。是啊,自己和丈夫就是這樣說話的,大聲呼喝孩子,對孩子沒有一句好言好語。兒子接著說:“媽媽,你知道嗎,在學校裏,已經沒有幾個同學喜歡和我玩了,因為我對他們說話的時候也總是喜歡呼來喝去的。後來老師就和我談話了,今天這樣和你說話,是老師給我出的主意。老師告訴我,如果父母再用這樣的口氣和我說話,就讓我用這樣的口氣來回應你們。老師說,你們一定會反感我這種口氣的,所以,也就會改掉自己的毛病了。”

兒子說完,沈女士就對兒子說:“你們老師說得對,兒子,我和你爸爸不應該和你這樣說話。以後我們一定改啊,你也要改,和同學說話的時候要心平氣和。”

從此以後,一家三口互相提醒。有一次,兒子在寫毛筆字的時候,沈女士在一邊糾正兒子的寫字姿勢,糾正了幾次以後,沈女士說話的聲音又大了起來:“你聽沒聽見我說話?你的寫字姿勢有問題。”

兒子看著母親,然後說:“你是怎麼了媽媽?你說話又大聲了。”

母親意識到自己的錯誤,立即向孩子道歉。在互相監督的過程中,兒子和父母之間也漸漸地親密起來。往常兒子從來不和父母說自己在學校裏發生的事情,因為那個時候父母都沒有耐心聽,或者即使是聽了,也會大聲地發表自己的意見。這樣的態度讓孩子非常反感,所以他一般不說學校裏的事情。但是,在父母說話的習慣漸漸改掉之後,孩子也漸漸地開始講述自己身邊發生的事情。這樣的談話次數多了,沈女士發現,孩子和他們夫妻倆的距離近了,變得非常親密。有些問題,即使不追問,孩子也會不停地對父母說。教育孩子也方便多了。

父母要知道,即使是在批評孩子的時候,低聲而有力的批評也比高聲嗬斥效果好得多。越是平和的批評,對孩子的震懾力可能會越大。當然,如果孩子犯了錯誤,在低聲有力地批評孩子的時候,還要有嚴肅的表情,這樣可以告訴孩子父母的態度,以便於孩子糾正自己的錯誤。

先處理心情,後處理事情

生活中,本來就會有很多煩惱。家長不但要麵對複雜的人際關係,還要處理工作和家庭的問題。可以說,心情好的時候是比較少的。但是一旦有了孩子以後,即使心情再不好,也要適度地調整好心情,來麵對自己的孩子。

如果父母經常在家裏吵架,吵架後帶著壞心情來麵對孩子,就會讓孩子感到恐懼,沒有安全感。這樣的孩子容易出現古怪的行為。

5歲的妞妞喜歡在父母吵完架以後把電燈開開關關很多次。妞妞的父母都是打工一族,生活壓力非常大,但是妞妞並不了解父母麵對什麼樣的困境。父親一挨老板的批評,回到家裏就喜歡把氣往妻子的身上發泄。這個時候,作為打工者的妻子,當然也不能忍受丈夫的怒意,所以,兩個人說不到幾句話,就會吵起來。

他們家租住的房子是一室一廳,夫妻倆吵架,5歲的妞妞根本沒有辦法避開。而且每當這個時候,小家夥總是睜著眼睛,看著吵架的父母。吵完以後,父親看見妞妞通常會說一句:“你看看你,我看見你就討厭。”

父親以為,幼小的孩子根本聽不懂他的話,其實他錯了。妞妞已經從爸爸的話語、動作和神態裏讀出了爸爸對自己討厭的信號。所以,從很小的時候,妞妞就非常安靜。在6歲的時候,妞妞被父母送到了全托幼兒園,隻有星期六和星期天會在家裏。

在家裏睡覺的時候,妞妞總是喜歡把電燈開開關關很多次,有時候父親會大聲地對她說:“不要再開關電燈了,否則就把你送回幼兒園。”

每當這個時候,妞妞就會更加起勁地開關燈。媽媽拉住女兒的手問道:“妞妞,你想回到幼兒園是嗎?”

妞妞停止手裏的動作,向媽媽點點頭,然後又繼續這個動作。

妞妞的父母向幼兒園的老師詢問女兒在學校時的情況,老師說,這個孩子在學校裏非常安靜,晚上睡覺的時候也很老實,根本沒有這樣的習慣。父母疑惑了,為什麼在學校裏沒有任何異常表現的孩子,會在家裏出現這樣的情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