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有很多這樣的孩子: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時,常常大發脾氣,或者兩眼淚汪汪,像受了多大的委屈一樣,經受不住一點點挫折。也有父母抱怨:“每次和孩子玩遊戲的時候,隻要是他輸了,他就會很不開心。和其他小朋友玩的時候也一樣,隻能他贏,否則就會發脾氣,弄得小朋友們都不願意和他玩了。”
孩子的心理世界是敏感脆弱的,他們對待事情的態度有時候比成人還要較真,他們在乎自己的成績,在乎其他人對自己的評價,麵對一些失敗和挫折,往往會傷心不已。但是,孩子早晚要單獨麵對生活中的狂風暴雨,如果孩子一直“輸不起”,那麼最終也不能成為一個真正獨立的人。因此,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要培養他們克服困難的能力和勇氣,讓孩子正確對待輸贏。
誰都希望做得更好
從兒童心理學角度分析,孩子“輸不起”的現象是正常的。無論是做什麼事,孩子都希望自己比別人做得好,做得強,得到其他人的讚賞和表揚,獲得周圍人的認可。這一點可以理解,即使是成年人,不是也都希望自己做得比別人好嗎?但是,因為孩子的年齡還小,他並不知道分析自己的優缺點、強弱項,隻要自己有什麼事情做得不如別人,或者在遊戲中成為輸家,就會有強烈的“受挫感”,便會大發脾氣或者哭鬧不止。
孩子好強的心理可以理解,但是,如果長期下去,孩子對每一次的輸贏都看得很重,對每一次的得失都耿耿於懷,最終會影響孩子對社會的適應能力和與他人相處的能力。所以,父母從孩子蹣跚學步的時候起,就應該重視孩子的挫折教育,讓孩子學會正確麵對輸贏,提高孩子的耐挫力,幫助孩子排除“輸不起”的心理障礙。
了解原因,講清道理
有的孩子異常好強,非要堅持自己的意見,總覺得自己是對的。父母應該理解這個年齡段孩子的心理,接受他們的這種自主和探索行為。有的孩子不肯麵對眼前的失敗,父母要了解孩子不肯麵對的原因,是引導不夠,還是孩子性格倔強,還是孩子理解有偏差等。父母要進行曉之以理的耐心教育,對孩子進行疏導。如幫助孩子分析失敗的原因,提出一些可以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避免孩子的情緒波動,讓孩子體會到困難是可以戰勝的,失敗了也可以再成功。父母應時刻用積極的人生態度去影響孩子的行動,使他們能夠客觀地看待生活中的事物。在講道理的時候,不能過於深奧和抽象,盡量用淺顯的語言和平和的語氣,或者用講故事的方法,給孩子講一些勇敢戰勝困難的人和事,豐富孩子的情感體驗;允許孩子爭辯和反駁,把孩子往正確的方向引導。
坦然接受失敗和挫折
孩子在生活中會遇到一些小挫折,比如走路跌倒、撞傷等,在遊戲的時候也可能遇到失敗,這些失敗的經曆正是為他更好地認識自己提供的機會。讓孩子發現自己的短處和別人的長處,知道自己不可能事事成功,時時成功,要接受失敗,理解“勝敗乃兵家常事”的道理。麵對失敗,父母要對孩子進行積極的引導,教會孩子一方麵看到自己的不足,學會欣賞別人,看到別人的長處,向人家學習,共同合作,友好相處;另一方麵也不能灰心喪氣,要看到自己比別人強的方麵,客觀地評價自己,欣賞自己,樹立克服困難的信心和決心,在挫折與失敗中認清自己,提高自己。比如在幼兒園,孩子畫的畫沒有得到老師的表揚,覺得失望和沮喪,父母就要鼓勵孩子說:“今天畫畫沒得到表揚,可是上個星期跳舞就得到老師的表揚了啊,我們不可能把每件事情都做得十全十美,也沒有這樣的人存在,但是隻要努力了,盡力了,就是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