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2章 孟母三遷——好環境是孩子成才的保障(1 / 3)

相傳戰國時期的大思想家孟子,從小就喪父,全靠母親一人日夜紡紗織布,挑起生活重擔。孟子的母親是一個勤勞而有見識的婦女,她的希望就是自己的兒子能讀書上進,早日成才。

有一天,孟母看到孟軻在跟鄰居家的孩子打架,她覺得這樣的環境不適合孟軻學習,於是搬家了。搬家後,又有一天,孟母看見鄰居鐵匠家裏支著一個大爐子,有幾個滿身油汙的鐵匠師傅正在打鐵。而孟軻正在院子的角落裏,用磚塊做鐵砧,用木棍做鐵錘,模仿著鐵匠師傅的動作,玩得正起勁。孟母左思右想,覺得這裏的環境也不適合孩子學習,於是又搬了家。

這次,他們把家搬到了荒郊野外。這天,孟軻看到有一個穿著孝服的送葬隊伍經過,他們哭哭啼啼地抬著棺材來到墳地,然後用鋤頭挖出墓穴,把棺材埋了進去。孟軻覺得很好玩,就模仿著他們的動作,也用樹枝挖開地麵,把一根小樹枝當成死人埋了下去。他一直玩到孟母找到他,才回家。孟母看他這樣也無心學習,隻好又搬了一次家。

這次的家在一所學堂隔壁,有個胡子花白的老先生教著一群大大小小的學生。老師每天都帶領著孩子們搖頭晃腦地念書,調皮的孟軻見此也跟著念了起來。孟母以為孩子終於喜歡念書了,她非常高興,於是把孟軻送去了學堂。

可是沒想到孟軻竟然逃學了。孟母知道後非常傷心,她等孟軻玩夠了回來,就把他叫到了身邊,對他說:“你貪玩逃學不讀書,就像剪斷了的布一樣,織不成布;織不成布,就沒有衣服穿;不好好讀書,你就永遠成不了人才。”說完,她拿起剪刀,將織機上快要織好的布一下子給剪斷了。

孟軻頓時愣住了,這一次,孟軻心裏真正受到了震撼。他終於開始專心讀起書來。由於他天資聰明,後來又專門跟孔子的孫子子思學習,最後終於成為了一代大思想家。

有很多調查研究表明,如果家長喜歡看書讀報,孩子也會照著大人的樣子做,看書寫作業也比別人認真。這是因為,孩子在學習成長中模仿和比較思維都非常強。所以為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非常有必要。

有很多家長在家中總是一邊口上要求孩子“快看書”、“快寫作業”,而自己卻一邊看電視,一邊和朋友大聲聊天,聊到興頭上,還會和朋友喝幾盅,甚至搓幾把麻將,在這樣的環境中,又怎能要求孩子認真學習呢?孩子會在心裏認為:憑什麼大人就高人一等,想幹什麼就幹什麼,而自己就隻能呆在屋子裏學習,真是太不公平了。

這樣會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長期處在這樣的環境下,家長越是督促孩子學習,孩子愈不想學,雖然他們眼睛盯著書本,心卻不知飛到了何方。孩子的學習漸漸就成了一種形式,他們的學習能力自然就不會加強。但是如果家長能給孩子做出好榜樣,多陪孩子讀書,家中的學習氣氛自然會濃厚一些,孩子也自然能把心思放在學習上。

田軍的兒子從小就非常聰明,上幼兒園的時候就已經會算 20 以內的加減法了,當時別人都誇他孩子是神童。可是自打上了小學後,孩子的成績卻每況愈下,後來竟然跌到了倒數幾名。他急得打罵孩子,卻沒有一點成效。

田軍非常羨慕鄰居林運,他兒子和自己的兒子一般大,可是每次考試卻能拿第一名。這孩子小的時候似乎比自己的兒子還笨啊,怎麼現在成績卻這麼好了?田軍真是百思不得其解。其實,原因就出在他自己身上。

田軍平時對孩子的要求不可謂不嚴,經常隔三差五地檢查孩子的作業,他還費盡心思地設了幾種獎勵:比如考了80分獎什麼東西,考了90分又獎什麼東西,考100分獎什麼東西??可是他的教育有個致命的弱點,就是從沒考慮過要給孩子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

田軍很喜歡喝酒,而且經常叫一幫朋友到他家裏來喝,猜拳行令,一喝就是大半夜。還喜歡打麻將,兩口子一有空就呼朋喚友地來家搓麻將,吵得鄰居都不得安寧,更何況在同一個房間的孩子。而且有時候甚至通宵達旦地玩,連飯都不做了。在這樣的環境下,讓孩子如何能安心學習呢?

也許有的父母覺得現在房間的隔音設備很好,孩子聽不到,不會影響他們的學習,可是心呢?孩子的“心”難道就聽不到,就不知道父母在幹什麼嗎?所以,改掉那些諸如搓麻將猜拳行令之類的壞習慣,為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吧!相信這比任何“獎勵”更有效。

孩子們天生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潛在的認知能力,隻要給他良好的環境,他的天賦能力就能得以健康生長,結出豐碩的果實。最糟糕的做法是強迫孩子學習,這樣做的結果隻會適得其反,甚至讓孩子們對學習心懷懼怕和排斥。

現在有很多家長都為孩子的學習而犯愁,對孩子來“軟”的,孩子不聽,對其來“硬”的,更是不行,一家人急得團團轉,卻沒有辦法。其實,要求孩子認真讀書,家長說的再多再好,還不如給其做出榜樣,為其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

附錄:培養未來新貴應該知道的心理學規律

心理學 規律一:羅森塔爾效應

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助手們在 1968 年來到一所小學,說要進行7項實驗。他們從一至六年級中各選出了3個班,對這18個班的學生進行了“未來發展趨勢測驗”。之後,羅森塔爾以讚許的口吻將一份“最有發展前途者”的名單交給了校長和相關老師,並叮囑他們務必要保密,以免影響實驗的正確性。其實,羅森塔爾撒了一個“權威性謊言”,因為名單上的學生是隨便挑選出來的。8個月後,羅森塔爾和助手們對那18個班級的學生進行複試,結果奇跡出現了:凡是上了名單的學生,個個成績有了較大的進步,且性格活潑開朗,自信心強,求知欲旺盛,更樂於和別人打交道。

顯然,羅森塔爾的“權威性謊言”發揮了作用。這個謊言對老師產生了暗示,左右了老師對名單上的學生的能力的評價,而老師又將自己的這一心理活動通過自己的情感、語言和行為傳染給學生,使學生變得更加自尊、自愛、自信、自強,從而使各方麵得到了異乎尋常的進步。後來,人們把像這種由他人(特別是像老師和家長這樣的“權威他人”)的期望和熱愛,而使人們的行為發生與期望趨於一致的變化的情況,稱之為“羅森塔爾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