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一名女高中生名叫樂樂(化名),在學校學習成績很好,各方麵表現也都很優秀,老師和同學都非常喜歡她。本來大家都以為她會順利地升入大學,卻沒想到她會因為一次考試作弊暴露而承受不住來自同學和學校的壓力,羞愧地自殺身亡。這件事一時間在河北省引起很大反響,越來越多的父母開始重視孩子的心理問題。
一位 7 歲孩子的媽媽焦急地說:“孩子這麼小就不願意上學了,我該怎麼辦啊?”在專家的建議下,這位媽媽把孩子帶到了兒童心理科做檢查。
這位媽媽向醫生介紹說:孩子今年 7 歲,開學就要上二年級了,但眼看要開學了,孩子卻出現了抵觸情緒,隻要一說跟上學有關的事情,她就哭鬧,嚷著說不想去學校了。問孩子為什麼不願意上學時,孩子表現出一副很委屈的樣子,說從上小學開始就沒有小朋友願意跟她玩,她在學校孤零零的,得不到任何人的關注。
孩子這麼小怎麼會被孤立呢?醫生起初很不理解,但是當醫生對孩子的家庭環境做了調查之後,就對此表示了理解。
孩子的母親姓王,今年 32 歲,正值工作的上升期。她的丈夫工作也很忙,自從孩子斷奶之後,就把孩子交給爺爺奶奶照看。爺爺奶奶對孫女很是疼愛,擔心她受欺負,平時很少讓她跟周圍的小朋友一起玩耍,直到孩子上幼兒園時,才開始跟外邊的小朋友接觸。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孩子的這種性格。
對此,兒童心理科醫生分析說,這是由於孩子從小在溺愛中長大,沒有受過挫折,交際能力欠缺所導致的。而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反映了家長對孩子心理健康發展的忽視。
每一個孩子生下來都是一張白紙,他的行為習慣、性格特征、自我意識、愛好和情緒指向等等,都要靠父母後天的培養。雖然有些基本素質是先天的,比如急躁好動的性格特點,但如果父母引導得好,就會朝好的方向發展。
8 歲的小南在家很暴力,有點不如意就發脾氣,拳打腳踢。小南的媽媽愁眉苦臉地向兒童心理學醫生介紹說:“小南在學校裏經常跟小朋友打架,在家裏不順心了還打我們。”
兒童心理學醫生告訴小南媽媽:現在像小南這樣存在心理問題的孩子有很多,他們科室平均一天就要接待四五十個孩子,有時候一個月就能接診一千多個小病號。小南媽媽聽後很吃驚,同時也更為自己的孩子擔心起來。
孩子們存在的心理問題主要體現在學習方麵、人際關係方麵和情緒方麵等等。現在的孩子大都是獨生子女,在家裏受到家長溺愛,但出去之後往往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時間長了就會出現情緒問題,變得暴躁、容易發脾氣,嚴重的就會產生心理問題。
一個 11 歲女孩在日記中這樣寫道:“同學們經常一起聚會,周末還會去唱歌,但我還是沒有一個可以交心的朋友,沒有人可以真的理解我的感受。”
這個女孩因為寂寞,每天都要上網消磨時間,在她的網絡圈子裏,寂寞和孤獨已成為朋友間的常用語。而在家人看來,15 歲的她是個性格開朗的女孩,衣食無憂、成績優異的她在旁人看來也應該是特別幸福的。然而她最好的“朋友”卻僅僅是網絡。
其實,這樣的情況在孩子中並不少見,由於升學和就業的壓力不斷增大,家長和學校不停地向學生灌輸各種危機意識,孩子們也把考試排名、班幹部競選等看得極為重要,彼此之間充滿了強烈的競爭意識,所有人都在瘋狂地學習,想和別人閑聊幾句,都害怕打擾別人,當然,也沒有一個人願意理你,同學們都憋著勁兒在拚名次、拿成績。回到家,媽媽又嘮叨不停、督促學習,長期如此,哪個孩子會不壓抑呢!
不少家長隻對孩子的身體健康很關注,卻容易忽視孩子的心理健康,這樣必然會導致一些問題的出現。比如在學習方麵,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不能持久獨立學習就是教育方式不當導致的。這是因為家長對孩子的生活照顧得過多過細,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較差,獨立意識和獨立思考能力欠缺,遇到困難容易退縮,在沒有家長幫助的情況下容易發生注意力轉移。另外,如果家長的教育方式過於粗暴也會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進而導致注意力不集中。
專家建議:在孩子上學之前應該補充好孩子的心理營養。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進入學校以前,是每一個孩子性格形成的最重要時期,像孩子的情感、自信、好奇、獨立意識、專注力等等都是在這個時期培養的,這個時期會決定孩子長大後的性格與心理特點,家長平時要多跟孩子相處交流,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應本著寬嚴有度、恩威並施的態度,給孩子一定的成長空間,在寬鬆的環境下培養出心理健康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