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標簽”的靈魂(1 / 1)

“中國標簽”的靈魂

睿悅讀

作者:陳潤

對於企業而言,信任是維係客戶的紐帶,是市場競爭的底線,信任喪失意味著企業破產。日前,公關機構愛德曼對於信任度的調查顯示,中國企業在國內的信任度達到79%,在發展中國家為58%,在發達國家僅19%。信任度折射的是企業的品牌影響力和綜合實力,三組數據依次遞減說明中國企業的競爭力隨疆域擴展而逐漸減少,反映出我們的國際化程度還遠遠不夠,任重而道遠。

中國民眾的品牌意識應該啟蒙於1994年開始的“標王之爭”,中央電視台舉辦首屆招標會,在全國範圍內拍賣黃金時段廣告位,投標額最高者將獲得“標王”桂冠。幾乎所有企業都認定這條真理:羅馬可以一日建成,夢想可以瞬間實現;隻要膽子大,一夜成名將不費吹灰之力。

事實也是如此,不少企業憑借“標王”聲名鵲起,在市場上呼風喚雨,時至今日,這種奇跡仍在上演。但層出不窮的“大敗局”和名不副實的“質量醜聞”最終證明,品牌一旦脫離先進技術、科學管理、優秀品質和貼心服務,不過是易碎的玻璃而不是鑽石,毫無價值可言。後來,有誌向的企業放棄以廣告轟炸快速樹立品牌的套路,將目光投向國外,向全球優秀企業學習,比如汽車領域的奔馳。

奔馳汽車宣傳推廣的最早方式是舉辦汽車大賽。1927年,S型梅賽德斯-奔馳囊括第一屆德國大獎賽的前三甲;第二年,SS型車重現S型車的榮耀。後來的SSK以及SSKL車型都在國際級汽車大賽上拿過冠軍,這些都為奔馳公司樹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極大地促進了銷量。換句話說,奔馳卓越、可靠的性能以及舒適、尊貴的體驗就是它的品牌,它超越了廣告或炒作的範疇,更多是一種文化理念的表達和傳承。

德國汽車享譽全球,奔馳、寶馬、奧迪成為國際品牌的代名詞,它們無疑是行業領導者。換句話說,全球領先意味著信任度和品牌影響力,聯想董事長楊元慶則直接詮釋“品牌”二字。2012-2013財年第二季度,全球著名市場調研機構Gartner的數據顯示聯想成為全球PC之王,楊元慶認為:“通過多年的艱苦卓絕的努力達到這樣一個高峰,它毫無疑問會帶動我們的品牌建設,不僅僅是作為一個企業的品牌建設,甚至會帶動整個國家的品牌建設。”楊元慶的話語多少帶有民族情結,但行業第一引發的品牌帶動效應,無疑將成為風潮。

這很容易讓人想到中國企業的“世界500強”情結。自1989年中國銀行成為第一家衝進世界500強的中國內地企業,此後數十年間,中國企業家群體爭先恐後地向這個目標發起衝擊,2012年中國內地上榜企業達到73家,占總數的14.6%,成績來之不易。

一直以來,許多人對“世界500強”情結冷眼旁觀。但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個榜單是企業綜合實力較量的賽場,也是信任度和品牌度的衡量標準。無論奔馳、寶馬、奧迪還是聯想,都無一例外入選世界500強榜單。隨著上榜中國企業數量增加,其信任度也在上升,它們會成為一股力量,既“帶動整個國家的品牌建設”,也提升中國品牌的世界信任度。

不過,我國世界500強企業逐年增長,但入選者仍以壟斷央企居多。野蠻生長的民營企業雖然在國內摧城拔寨,在信任度的“79%”中占據相當大的比例,但在海外舉步維艱,在“19%”中被蒸發殆盡。中國企業要想在世界範圍獲得尊重與信任,必須加大民營企業在世界500強中所占比重,加快國際化步伐,參與全球競爭。當然,在此之前,民營企業要在國內市場苦練好內功。

企業的競爭力關乎國家的綜合實力,在國外塑造“中國標簽”,更需要搭一座“信任之橋”,構建良好的企業形象和品牌。信任不是一句口號,信任度的構建注定是個漫長過程,“中國標簽”的靈魂,是中國企業走上國際舞台的必修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