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2 / 2)

得人心者,還在敢於擔當。在日常工作中,少數領導者,一旦出現差錯,無論何種原因,把自己應負的責任,全部推給他人,下級很不服氣,就失去人心。相反,有些領導者卻不是如此,而是嚴於責己,因而獲得人心。據《舊唐書·源乾曜傳》記載:在唐朝,有一人叫源朝曜,官職任京兆尹,有一次皇帝出巡,讓其留守京都。當時皇宮中養了一隻白鷹,為皇帝寵物,不知何因突然死在草叢中,眾官吏驚得罪,相看失色,戰栗不已。唯源朝曜挺身而出,皇帝巡遊回宮後請求治罪。玄宗欣賞其勇氣,降旨免罪。其後深得眾官吏擁護,為之效力。任職三年,政有成效,那就是因為敢擔當而深得人心。

重視民生為民爭利

得人心者,還應該重視民生。因為民生與人心相連,一個國家當政者,隻要把人民群眾的衣食住行等民生問題解決好了,人民安居樂業,人心穩定,天下就穩定,社會風氣皆可好轉,一切亂源將可有效堵塞。西漢時一人叫召信臣,東漢時一人叫杜詩,先後任南陽太守。此二人,皆把民生大計放在首位,竭智盡力,視民如子。常入田間村野,為民除弊。大興水利建設,築陂塘、作提閘,開溝渠引水灌田,民得其利,畜積有餘。治理陂地,廣拓田畝。同時提倡勤儉節約,約束遊手好閑者,使之歸農。其治理期間,人民富裕,盜賊獄訟罕見。召信臣和杜詩皆為官清廉,一心為民,所想所幹的是,如何讓人民富裕、生活過得好,所以贏得了人心。南陽百姓交口稱讚說:“前有召父,後有杜母”,親熱地把召信臣和杜詩稱為“父母官”。

得人心者,還敢為民爭利,善為民請命。春秋時,有一位楚相叫孫叔敖,先民之憂,後民之樂。時任楚莊王朝令夕改,以為幣額小而價不高,於是提高價值,全部把貨幣改為大麵額。這樣商賈之間交換商品,賣買不便找零錢,於是出現“市亂,民莫安其所處,次行不定。”造成市民們無所適從,商販不願在市場上固定開業和買賣。孫叔敖冒死請求楚莊王遂令如故,經莊王允諾,後來集市又恢複原來繁榮景象。楚國民俗喜矮車,而楚莊王卻下令改高車,這實際上對老百姓出行有利,因為高車能提高行駛速度,況且矮車不便馬匹拉著奔跑。但老百姓卻不接受這項改革。孫叔敖出主意對楚莊王說:“令數下,民不知所從,不可,王必欲高車,臣請教閭裏使高其。乘車者皆君子,君子不能數下車。”意思是說,把小巷之門築高,就便於高車行駛。人們看見高車載之馬馳騁很快,於是便主動使用高車了。這個例子給我們啟示:當前一些改革,如果對人民有利,能生活得更好,即便群眾一開始不接受,從政者也必須加以正確教育引導。從不接受到接受,有時需要加倍努力。

無論官職大小,隻要有一顆為民辦實事之心,皆能贏得人心。據《明史·青文勝傳》記載:在明朝,有一個人叫青文勝,字質夫,四川人,任龍陽縣典吏,職務很小,名不見經傳。當時因遭水災,地方百姓失收,拖欠賦稅達數十萬之多,官吏逼稅,不交者遭杖打至皮開肉綻。青文勝目睹慘狀,親到京城,向皇帝請求減免賦稅。如此小官,皇帝哪裏肯見。於是把青文勝惹急了,擊登聞鼓以進,且上吊自殺於鼓下,用屍體晉諫,終使皇帝震驚,憐其為民殺身,下詔寬減百姓賦稅。青文勝以犧牲生命而求救萬民之精神,令當地百姓感動,自發籌錢,修建祠廟,為小小芝麻官樹碑立傳,每年祀祭。如此壯舉,值得人民敬仰。

從曆史經驗中吸取教訓,這些事實反複證明,得人者昌,失人者亡。人心作用政治,政治激勵人心,人心是最大的政治,最大的政治就是贏得人心,這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當前,我國發展新常態伴隨新挑戰,深化改革仍處攻堅期,正風反腐形勢依然嚴峻複雜,國際風雲變幻中隱藏風險。隻有拿出贏得人心的過硬舉措,才能破除各種阻力幹擾,使黨和人民的事業不斷推向前進。

責任編輯:趙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