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時應尚《書》(2 / 2)

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的西方史觀概括不了中國的上古曆史。新時代的中國人有責任按照中華傳統史觀,重新書寫伏羲到堯舜禹時期的中華上古曆史。那段曆史,是宋代邵康節按照《易經》數理推算的華夏文明如日中天的“正午時期”,是中華傳統文化在智慧程度上展現的巔峰時期,絕不是西方史學觀念下“極端野蠻、極端落後、極端愚昧”的“原始社會”。試想;伏羲畫卦開創《易經》文化,神農建立草藥學術,黃帝中興整個人文,堯發明圍棋教育兒子,舜創作盡善盡美的音樂,大禹開創九州格局,更不可思議的是,天子位是通過推舉賢孝之人禪讓傳遞,這樣的交接權力,這樣的政治文明,怎麼能是“茹毛飲血、愚昧無知”的時代?我們在“物質文明”上固然可以超越曆史,可是精神境界呢?

《尚書》不但記錄著華夏文明上古的曆史,還蘊含著這種文明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僅以流傳至今、沒有真偽爭議的“今文尚書”的內容來考察,《尚書》是曾子《大學》思想的來源之一。據《尚書·堯典》記載:“帝堯曰放勳,欽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讓,光被四表,格於上下。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把這段話多讀上幾遍,就會發現《大學》“誠意正心、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脈絡,再結合《易經·坤卦·文言》中“君子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暢於四肢,發於事業”的表述,就會發現曾子寫作《大學》的整個“內聖外王”的思路。

當代治國理政的可靠鏡鑒

2014年5月4日,習近平主席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講話,號召中國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告訴大家必須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豐富營養,否則就不會有生命力和影響力,並列舉強調了十九句傳統文化精神觀念,其中位列首位的“民為邦本”這句話的原文就出自《尚書·五子之歌》。原文是“皇祖有訓,民可近不可下。民為邦本,本固邦寧。”人民應該親近而不可以輕視,後世管子的“民為邦君本事”、孟子的“民為貴,君為輕”,唐太宗君臣的“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以及“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皆可看作是傳承自《尚書》的“民本”思想。

周武王滅商第二年,請教箕子如何治理國家,箕子就把大禹傳下來的治理國家的綱要和盤托出,史官記錄下來,就是我們今天見到的《尚書·洪範》,那是治理國家的大法。如果當代的公務人員能夠做到“視遠惟明,聽德惟聰”(《尚書·太甲中》),工作就能夠逐漸接近“若網在綱,有條而不紊”(《尚書·盤庚上》),如果官員能夠做到“以公滅私”,則必有“民其允懷”的結果(《尚書·周官》),也就是實現了社會的和諧。

責任編輯:韓春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