虢之會:“楚又行僭”與文子“信以為本”
故事講到這裏隻是一半:四年後,晉楚兩國又召集諸侯在虢地會盟,史稱“虢之會”,作為“第二次弭兵之盟”的延續。會盟前,晉國的中軍尉祁午特地提醒文子:“上次盟會,楚人先於我們歃血,占了便宜。雖然現在子木已死,但聽說新任令尹更加沒有信用,天下諸侯都有所耳聞。如果這次您不早做安排,恐怕楚國人又要騎到我們頭上來了,晉國又將蒙受恥辱。”這時的文子更加睿智成熟,他泰然地說:“您說的是事實。上次盟會,子木有害人之心,而我趙武有愛人之心,所以楚國能夠淩駕晉國。現在我仍然秉持著這顆心,如果楚國再行不信不義之舉,還是不能傷害我們分毫。我趙武將信以為本,遵循道義,就好像農夫耕田,勤懇地除草培土,默默地耕耘灌溉,即便會有歉收饑饉的年成,但隻要耕耘不輟,必將有豐年之收!”
好一個“譬如農夫,是是,雖有饑饉,必有豐年”——人生在世,堅守善道,正該如此!人生如耕田,水旱蟲霜時有,豐歉得失無常,然而無論收成如何,勤勉耕耘始終是農人的天職;同理,遵道而行,恪守信義,這也是為人的本分,正是孔子“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之謂也。農夫不能因為擔心荒災就放棄勞作;同理,做人也不能因為貪得惡失就背信棄義。需知,道義於人猶如空氣,須臾不可離。人生在世,行道則天佑之、人懷之,否則既做小人也冤枉無所成就。所以,“隻問耕耘,不問收獲”,應當是人生勤勉向善的最好指示。再者,人生如耕田,既係人為,抑亦天時,得之時有,不得之亦時有,怎可一味貪得惡失,執著於“總是我贏”呢?所以人生要有正確的“得失觀”,做到既能豪氣奮發地贏,也能從容平靜地輸,把得失放下再放下,生活會贈予我們意想不到的和樂與平靜。
文子最後說:“我聽說‘能夠堅守信義的人,不會一直屈居人下’。對照來看,我現在做得還很不夠啊。《詩經》上也說‘不欺詐不傷害他人的,很少不成為眾人的楷模’。確實是這樣啊!一個能成為眾人榜樣的人,自然不會一直屈居人下!現在我所擔心的是不能全心踐行信義之道,相比之下,楚國的那點小動作根本就困擾不了我。”好一派浩然磊落的君子氣象,舉重若輕直如“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我們往往驚歎於古之君子超凡脫俗的胸襟氣概,目之為“天賦異稟”、“不可思議”。然而,在他們自己看來,這實在是洞悉天理大道之後的不二選擇。
結語:“趙氏孤兒”的道義選擇
其實,趙文子還有一個更加為人熟知的名字,那就是“趙氏孤兒”。晉國趙氏曾煊赫一時:趙武的曾祖趙衰是輔佐晉文公稱霸的“五賢”之一,祖父趙盾曾執掌晉國朝政二十年。但在趙武降生時,趙氏卻慘遭滅族之禍,所有祭祀、封地、財產、臣民盡作烏有,趙武大難不死,成為趙氏僅存的根苗。後來,受到祖德庇佑(晉君感念趙氏先祖輔佐之功、韓獻子感念趙氏提攜之恩),趙武恢複了家族的爵位和封地,後來又成為執政正卿,趙氏才重新崛起。曆經如此千古不一二睹的大起大落,親嚐如此詭譎不測的人生際遇,趙武非但沒有感歎世事難料、富貴無常,反而能夠對信義如此篤定,這本身就是非常值得我們深思的。孔子曰:“德不孤,必有鄰。”令古今無數於濁世逆境中堅守道義之士感歎“吾道不孤”。又雲:“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信念若此,必受其命,吾輩勉之!
責任編輯:韓春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