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一生受益的財富教育(3)(1 / 3)

在3歲以前,幼兒幾乎都是活在“當下”,對於時間的流逝沒什麼感覺,言談中自然很少提到過去或未來所發生的事。他們對時間的知覺,主要依靠本身的“生物時鍾”來提供時間的訊息。例如,嬰兒主要依靠生理上的變化產生對時間的條件反射,這也是人生最早的時間知覺的表現。肚子餓了,便知道喝奶的時間到了,這種對吃奶的時間所產生的條件性反應,就是由“生物鍾”所提供的時間信息而形成的。

大約3歲開始,孩子的時間概念積極形成,言談中也越來越常使用與時間有關的字眼。此階段幼兒的時間知覺是以與事件的聯係為主,他們總是借助於生活中具體事情或周圍現象作為指標,包括:周遭環境或大自然的變化,如日夜和季節的變化以及生活中的具體事例,如吃飯、睡覺、上學等,都是幼兒知覺時間概念變化時的主要指針,尤其是生活作息在他們對時間的理解上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例如,“早晨”就是起床的時候或天亮的時候,“白天”就是“上學的時間”,“下午”就是“午睡起來之後”等等。一般來說,3-4歲的小孩應該知道白天、黑夜、早上、晚上;4-5歲的小孩應該分得清昨天、今天和明天;5-6歲的小孩應該知道具體為幾點鍾。

理財教育筆記:

可以教孩子朗誦以下有關時間的格言:

20歲時起支配作用的是意誌,30歲時是機智,40歲時是判斷。(美國前總統富蘭克林)

你熱愛生命嗎?那麼,別浪費時間,因為生命是由時間組成的。(美國前總統富蘭克林)

今天的事不要拖到明天。 (美國前總統富蘭克林)

我走得很慢,但是我從來不會後退。 (美國前總統林肯)

想要懂得今天,就必須研究昨天。(美國女作家賽珍珠)

普通人隻想到如何度過時間,有才能的人設法利用時間。(德國哲學家叔本華)

黃金時代在我們麵前而不在我們背後。( 美國作家馬克·吐溫)

人生苦短,若虛度年華,則短暫的人生就太長了。(英國劇作家莎士比亞)

合理安排時間就是節約時間 。( 英國哲學家培根)

隻要我們能善用時間,就永遠不愁時間不夠用。(德國詩人歌德)

別哭泣,別歎息,別呻吟;悲傷喚不回流逝的時光。(英國劇作家弗萊沏)

掌握時間觀念的方法

單單說“時間”兩個字,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多少有些抽象。所以,要教孩子掌握時間觀念,就要教孩子從他能理解的、最熟悉的、親身經曆過的和感興趣的事開始,認識時間。

(一)用具體事件標示時間

時間看不見也摸不著,和孩子說“3點鍾我們去某某”,他可能無法清楚地理解,可是如果你對他說“睡好午覺後我們去院裏玩”,你的寶寶一定很興奮。所以,大人教孩子認識時間或是和孩子討論時間,盡量用具體的時間來標示。

例如,“早上”可是以“太陽出來的時候”、“奶奶送你去幼兒園的時候”,也可以用其他孩子所熟悉的具體事件來表達。同理,“中午”、“晚上”都可以用這樣的方法來表示。所以,對孩子,媽媽不一定要他知道幾點鍾時應該做什麼事,而是可以告訴他“早上起來要喝牛奶”、“吃過午飯要睡午覺”、“周末時爸爸媽媽都休息”等等,來作為時間的概念傳達給他。這樣寶寶就很容易聽懂了,而且能比較直觀地檢驗這個時刻的到來。

隨著孩子漸漸長大,家長可以把具體的鍾點結合起來。例如,“早上七點起床”、“下午三點可以做遊戲”,讓具體的事件概念慢慢滲入到孩子的腦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