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心理學家曾對100名3-8歲的兒童進行過調查,詢問他們的錢是從哪裏來的。他得到的最多的答案是“錢是從爸爸的兜裏掏出來的”;其次是“錢是銀行給的”;再次是“錢是售貨員給的”;隻有20%的孩子說,錢是工作掙來的;其中最有意思的答案是“錢是長在樹上的”。
中學生竟然不會買東西,你相信嗎?在某理財夏令營舉辦的購物比賽中,主辦方要求每組孩子用200元購買規定的生活、學習、遊戲用品,沒想到孩子們的理財意識淡薄,買東西漫無目的,有些孩子花了近一半的錢隻買了規定的一件物品。
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高二學生小壘過年收到了3000多元壓歲錢,沒幾天就在網吧“泡”光了。他如此快速花錢的理由很簡單,那就是:“這筆錢來得太容易了。”
一對24歲的小夫妻,當他們自己成家立業時,看到每個月的房租、夥食費、水電費震驚不已,跑回家去找自己的媽媽……
報刊媒體近幾年興起了兩個新名詞:月光族——每月收入每月花光工薪階層;啃老族——成年後不工作啃父母老本的新寄生蟲,也指伸手向父母要錢買車、買房、買享受的青年人。
看到上麵的調查、事例和現象之後,您千萬不要一笑了之,因為在這背後,反映的中國家庭理財教育的薄弱。
如果家長們要責備自己的孩子竟然相信錢是從樹上長出來的,那麼不妨回想一下自己是否很正式地告訴過孩子錢是怎麼來的。源於幼兒時期的模糊認識,兒童可能會對錢來自何處產生很多誤解。例如,他們看到我們使用自動提款機 (ATM) 時,很容易誤以為我們能夠獲得無限數量的現金……幫助孩子明白錢是從哪裏來的,是家長對孩子進行理財教育的一個重要部分。
怎樣讓孩子學會花錢,是世界每個國家每一個家庭都會遇到的共同問題。由於受傳統“重義輕利”思想的影響,長期以來中國青少年的理財教育處於滯後狀態,甚至可以說是一片空白。與此相反,世界發達國家很重視孩子的理財教育。在那裏,理財是中小學和家庭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課,學校和家長根據孩子不同的年齡特點,按照不同的階段,由淺入深地確定不同的教育目標和內容,已經形成了一整套以投資、創業、消費、理財為核心的理財教育課程。以孩子的零用錢為例:中國的父母是根據家庭經濟狀況無償無條件的提供;美國家長也認為給孩子零用錢本質上應該是無償無條件的,但他們多了一種意識,總想在這種看起來天經地義的事情上,為孩子的未來做點什麼。於是便有了方式方法的研究,以及看起來過於苛刻的要求:孩子必須以做家務事為代價,換取零用錢等等,這與他們崇尚獨立的精神是一致的。在美國,父子上飯館各買各的單,孩子18歲以後就獨立生活,成年子女向家裏借錢立契約的事司空見慣。麵對日新月異的社會進步、經濟發展,專家們呼籲,我們不能再用保守的觀念來看待理財。
許多孩子從不問津日常家庭生活中的必需的消費,當他們自己長大成人甚至成家立業時,會對每個月的房租、夥食費、水電費震驚不已,更談不上做理財規劃,於是乎,月光族、啃老族的出現就不足為奇。
事實上,孩子一般在三四歲時,已萌發了花錢的意識,此時,父母就要開始教育孩子理財方法了,給孩子講他勞動所得的錢存到一定數目時,就可以隨便幹什麼等以使孩子形成良好的處理自己錢財的觀念,同時還能培養孩子從小就形成金錢來之不易的意識,隨著孩子一點點長大,他就會自然養成珍惜金錢的習慣。
從心理特點和可接受程度來分析,青少年理財意識的形成和發展一般經曆四個階段:0歲至6歲的萌芽期、6歲至12歲的確立期、12歲至18歲的發展期和18歲以後的升華期。如果您還沒教孩子理財,那麼現在就趕快行動。
本書以上述研究為基礎,針對我國家庭理財教育的現實,係統的借鑒和參考了西方發達國家理財教育理論和方法體係,相信會對讀者帶去有益的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