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戲曲人物的刻畫
理論園地
作者:郭彥亭
我自1975年由原石家莊地區戲曲學校畢業,已在戲劇舞台上活躍了三十多年了。在三十多年的演出生涯中,我飾演過不計其數這樣或那樣的角色。不論角色大小,演得成功與否,我都盡心盡力地對每個角色進行了認真塑造、刻畫,認真對待每一個角色,堅持用心去演戲。我酷愛戲曲事業,我愛看戲,更愛演戲。我覺得,演戲要突出“演”字,演員要會演,也就是所說的要會刻畫人物,要演什麼像什麼才能稱為好演員。對戲中人物刻畫得怎樣,是一個演員綜合素質的體現。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要多演出多實踐,要在藝術實踐中多總結多沉澱積累經驗。我經過多年不懈的努力,終於在去年的中國戲曲紅梅大賽河北省選拔賽中榮獲金獎。下麵,根據我多年的演出經曆,談一點對戲曲人物刻畫的粗淺體會,與大家共勉。
常言道“畫鬼容易畫人難”。能否將人物刻畫好,是每一個演員直接麵臨的重大考驗。人物的刻畫直接關係到作品的優劣,成功的人物刻畫可以讓本來平平的作品大增光彩。在戲曲舞台上,更加要求演員傳情,傳神。
要準確地刻畫人物,就需要對人物在劇情中的年代、環境、身份等多方麵的情況有詳細的了解,最主要的是熟讀劇本,我覺得可以分幾個步驟:一是初讀劇本,走進劇情,領會編劇意圖,了解劇情的重點在哪裏,人物關係是怎樣的;二是領會導演意圖,統一演劇思想。導演是總體設計者,在與導演溝通後達成統一思路,演員就可以在導演對未來演劇的整體設計構思下,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力,去思考怎麼樣塑造角色,以免出瞎力走彎路;三是複讀劇本,理性認識角色。通過前幾個環節對編劇、導演思想的領會,就要重讀劇本,理性分析和認識角色。方法就是解讀和設計角色的前史及劇情內外的社會背景,甚至人物的性格、愛好、優缺點、特長等。除了讀劇本,戲曲演員的念白和唱都是非常重要的。有些演員可能覺得嗓音條件好就夠了,但是從人物出發,必須要顧及整劇音樂、氣氛以及劇中人物的身份、狀況等一係列的因素,所以音色也需要塑造。念白也是如此,除了音色、語調語速也影響到人物的整個基調,因此坐排是個不可小視的環節。坐排,顧名思義就是不帶肢體語言坐下來排練。有的戲曲團體也叫“對劇本”。但事實上坐排的內容和將要完成的排練任務大大超過了“對劇本”的範圍,也就是在進場排練前從語言和心理以及形象思維上更加貼近角色,從對人物語言、語氣、語調及語境的把握等方麵找出舞台行動的動機來。如果坐排解決了進場前的文本與語言障礙,打好了進場排練基礎,那麼進排練場後進入人物塑造就方便得多。
任何事情都有一個“度”的問題,戲劇表演尤其如此。經常會聽到這樣的說法:戲流了。“流”,其實就是指演員的表演偏離了人物基調或導演初始設計的演劇框架,更多地向自身習慣靠攏了。而有的戲曲演員身上的功底非常好,當台上用到技巧展示的時候,就會“拋開人物”有點“過火”了。藝術要有個“度”,這個“度”就是表演的“分寸感”,既不拘謹,又不能太自由。隨著演出場次的增加和演員對戲的熟悉,應在把握“度”的前提下不斷調整角度繼續提高,開掘更深層的意蘊、更新的認識和更精準的表演,使得所扮演角色更貼近人物,從而更好地完成作品。
關於表演的分寸感,筆者以為分寸感不僅表現在外部動作的控製,更主要的是如何準確地表達人物的內心感情。控製手勢在性格化方麵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在扮演每一個新的角色時,要改換自己的麵目,在外形上不重複自己,就必須控製手勢。屬於演員本人的每一種多餘的動作,都會使他脫離所扮演的形象。往往有這樣的情形,演員總共隻找到幾個可以說明角色性格、對角色說來是典型的手勢。如果這幾個典型的手勢消失在好幾百個演員本人的手勢之中,那麼扮演者就等於以自己遮住其所扮演的人物。要是在他所扮演的每一個角色裏都重複這些,就會顯得十分平淡乏味,因為他總是在表現他自己。“差之毫厘,失之千裏”這句至理明言也成為表演藝術的一句警言,表演上分寸所在,一線不移,就拿通過眼睛表達感情來說,有人把眼神的表情動作總結出驚、詫、懼、怕、愛、恨、羞、媚、盼、望、嬌、嗅、喜、怒、哀、怨、疑、惡、病、醉、瘋、戀、妒、癡、情等25種之多。這些感情的表達稍有差池就會驚、詫不知,懼、怕不分了。掌握表演分寸感是表演藝術中異常艱深的功夫,這要靠演員不斷豐富自己的生活閱曆,全方麵加強學習,加深各方麵的知識素養,學習吸收各種藝術精華,提高自己的藝術鑒賞水平,磨礪身體各個部分的表現能力,在長期藝術實踐中積累、總結正反兩麵的創作經驗,才能達到合平常情、恰如其分、隨心自若、爐火純青的境地。
(責編:孫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