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有人會問,一小時能做什麼?不要小看一小時的時間,其實,越是忙碌的人,往往越能擠出這一小時來。
一位名叫奧斯勒的加拿大醫生,為了從忙碌的工作中擠出一點時間讀書,他規定自己每天晚上睡覺之前都必須讀15分鍾的書,不管忙到多晚,都要雷打不動地堅持。於是,他天天讀書,就這樣堅持了半個世紀,共讀了1 000多本書,8 000多萬字,他對人類最大的貢獻就是成功研究了第三種血細胞。
世界最大的化學公司——杜邦公司的總裁格勞福特·格林瓦特,每天擠出一小時來研究世界上最小的鳥——蜂鳥,他用專門的器材給蜂鳥拍照,並把他的研究成果寫成了一本書,被權威人士稱作“自然曆史叢書中的傑出作品”。
羅斯福總統在戰爭最艱苦的年代裏,常常強迫自己擠出一小時來集郵,借以擺脫周圍的煩心事。他把自己關在房間裏,擺弄著各種郵票。他進去那間屋子的時候常常疲憊不堪、臉色陰沉、心情憂鬱。等到他走出屋子時,精神狀態完全改變了,他神采飛揚、容貌柔和,讓人感覺似乎整個世界都變得明亮了。對這位總統來說,這一小時的獨自清靜換來了新的精神麵貌。
全世界織布業的巨頭之一威爾福萊特·康,盡管平時工作十分忙碌,但他仍渴望有自己的興趣愛好。他說:“過去我很想畫畫,但從未真正學過油畫,我不敢相信自己花費了力氣會有很大的收獲。可是我最後還是決定了,無論做出多大犧牲,我每天都一定要抽出一小時來畫畫。”為了保證這一小時不受幹擾,他唯一的辦法是每天清晨在5點鍾之前就必須起床,一直畫到吃早飯為止。
威爾福萊特就這樣堅持了好幾年,後來,時間給了他驚人的回報。他的油畫在畫展上被大量地展出了,他舉辦過多次個人畫展,有幾百幅畫被收藏者以高價買走了。威爾福萊特把用這一小時作畫所得的全部收入作為獎學金,提供給那些搞藝術的優秀學生。他說:“捐這點錢算不了什麼,這隻是我的一半收獲。從畫畫中我獲得了很大的快樂,這是另一半收獲。”
還有一個名叫尼古拉·格裏斯多費羅斯的希臘籍電梯維修工,因為對現代科學很感興趣,他決定每天下班後到晚飯前,總要花一個小時來攻讀核物理學方麵的書籍。他做到了,隨著知識的積累,一個念頭突然躍入他的腦海,於是在1948年,他提出了建立一種新型“粒子加速器”的計劃。這種新型加速器比當時所有其他類型的加速器更強有力而且造價也更便宜。他把計劃書遞交給美國原子能委員會做實驗,又經過多次改進,結果,這台加速器為美國節省了7 000多萬美元。尼古拉·格裏斯多弗羅斯也因此得到了數萬美元的獎勵,還被聘請到加州大學放射實驗室工作。
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時間最不偏私,給任何人的都是24小時;時間也最偏私,給任何人的都不是24小時。時間不會因你財富充裕而多給你一分,也不會因你物質匱乏而少給你一秒。每個人每天擁有的時間一樣多,但時間卻會因你對待它的態度而給你不同的結果。你今天不走,明天就得跑。而時間的意義就取決於人們怎樣去合理地利用它,對智者來說,時間是偉大的祝福,因為它能使智者的精神走向永恒;對愚者來講,時間是禍患,讓人留下的是綿綿的悔恨和無可挽回的損失。
喬布斯年輕的時候,每天都是淩晨四點就起床,九點半前把一天的工作做完。他說:“自由從何而來?從自信來,而自信則來自於自律!先學會克製自己,用嚴格的日程表控製生活,才能在這種自律中不斷磨煉出自信!自信是對事情的控製能力,如果你連最基本的時間都控製不了,還談什麼自信?”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的孫子大衛·洛克菲勒也是一位管理時間的高手,從1939年起,他一共獲得了包括哈佛大學在內的9所大學的博士學位,他依靠自己的努力和勤奮成了出色的銀行家。他在自己的博士論文中明確地指出,他的成功,得益於自己對時間有著嚴格的管理方法,他說:“懶惰是最嚴重的浪費,而我絕不允許這種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大衛·洛克菲勒為自己製定了科學的時間表,並嚴格按照時間表展開學習和工作。
大衛·洛克菲勒的一位同事曾驚奇地說:“我真懷疑這小子是不是有分身術,一個人怎麼可以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完成這麼多事?也許,我應該試試他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