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自嘲就像是等待被撈的餃子。掌酷小說網提供大部分餃子都留在湯裏,最後煮爛了。我很幸運地成為了被撈上來的那隻餃子。”曹芳博士的經曆,是上世紀六十年代華夏知識分子集體命運的一個縮影。
1965年,曹芳考進滬上第一醫科大學,一年後即遭遇“文革”,學業荒廢。1970年,她與後來成為丈夫的同班同學一起被分配往大西北,在夏都一呆就是八年。
1977年,國家恢複高考,也恢複了研究生考試。曹芳博士與丈夫為離開夏都而拚命讀書,那一代人稱之為“考戶口”。她順利考入閩南物質結構研究所,回到了家鄉榕城,1982年又考取研究所的量子化學博士,成為中科院院長盧嘉錫的“大弟子”。那年,全國中科院係統僅104名博士,女博士更是隻有4人。
曹博士覺得自己很幸運。許多“老三屆”返城後找不到工作,長期處於社會底層,而她卻走進窗明幾淨的研究所,拿到了每月140元的工資。唯一的遺憾是家庭不完整。兩個孩子出生在夏都,因為不適應高原氣候,不久就被送到滬上的爺爺奶奶身邊。之後多年,父母與孩子隻有春節才能見上一麵。那時,曹老師經常做夢回滬上看望孩子,每次想到孩子,夫妻倆就會抱頭痛哭。
清晨,曹博士剛走進中科院,傳達室老大爺就告訴她有人找,然後一指坐在傳達室門口長椅上的男人。
板寸頭,臉型稍圓,粗眉大眼稍顯憨厚,雙腿並攏,上身筆直目不斜視,雙手交叉放在大腿上的綠色軍用包上,紋絲不動,一派站如鬆,坐如鍾的軍人風範,筆挺的綠色夏軍裝,肩膀上的肩章繡著兩杠一星,曹博士知道那代表了少校軍銜。
走上前,曹博士說:“同誌你好,我就是曹芳。”
陳建設站起與曹博士握手後說:“曹博士你好,我叫陳建設,從京南軍區來,這是我的介紹信。”
曹博士看了下介紹信:“去我辦公室談吧。”
兩人走進辦公室,招呼陳建設坐下後,曹博士取出客人專用大茶杯,問道:“陳同誌喝紅茶還是綠茶?”
陳建設說:“謝謝,紅茶。”
給陳建設泡好茶,曹芳給自己也泡了一杯綠茶。
曹博士說:“陳同誌,我們之前應該不認識,請問找我有什麼事嗎?”
陳建設說:“首長叫我來請曹博士前往刺桐城的威遠研究院任職,月工資500元,分配住房,研究院可以幫助曹博士的丈夫解決工作,還可以幫解決孩子戶口和上學問題,滬上或者榕城刺桐城博士隨便挑。”
說完陳建設從軍用包裏取出兩紮大團結遞給曹博士:“這是搬家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