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散發的魅力與芳香
紙上交流
作者:魏平
我原本是個地道的文學愛好者,陰差陽錯卻偏偏沒有入對行。30多年從政生涯使得無法與之結緣,許多珍藏已久的文學經典無暇顧及,這始終成為縈繞在心中的一件憾事。
終於有一天,接到組織上通知,派我到作家協會就職,使得我這活了大半輩子的人,在工作之船即將停泊靠岸之際,終有幸讓它泊在文學的岸邊,享受著文學的沐浴和滋養,也算是圓了我的文學夢想,一生夢寐以求的文學情愫終於得以釋懷。
去年九月,很清楚記得的那一天,正值玉蘭二度花開的季節。當我第一次踏進這個熟悉而又陌生的地方,似乎聞到了玉蘭花綻放出清遠的幽香,兩旁銀杏樹下映襯的小路曲徑通幽,庭院式建築別致典雅,院落內林木繁茂,綠草如茵。來到這新的環境,一切都變得那麼新鮮和自然,這裏似乎遠離了繁華鬧市的喧囂,出現在我麵前的每一個人不再是那種眉頭緊鎖,行色匆匆。從作家們深邃的目光中,看到的是一種思考和恬靜,此時此刻的他們,或許正在編織著他們心中的故事。當我近距離地看到這些仰慕已久的作家們,如同常人一樣質樸地生活和工作著,似乎抹去了蒙在心頭一層神秘的麵紗。
從那以後,我不斷收到作家們的新作,經常與他們共同分享每一份收獲,每一次成果,每一份快樂。我時常被他們那種對文學執著和孜孜不倦的追求超越的精神所打動。每每讀起一本新作,欣賞之餘,總在思考著他們是在一種什麼心境和狀態下寫作,在什麼精神和動力下完成的,作家們需要我們為他們提供什麼樣的環境和平台,以及回答“作協要為作家做什麼”,“作家要為社會做什麼”,這樣永恒的話題。
我一直以為讀書和寫作是件十分快樂的事,也非常留戀學生時代那段美好的時光。記得我上初中的時候,讀的第一部小說《青春之歌》,那是1960年代後期,一個物資匱乏的年代,能找到一本像樣的小說已經很奢侈了。那天我幾經周折從同學那兒借到那本《青春之歌》,如獲至寶,竟然連晚飯沒顧得上吃,一口氣讀到淩晨五點,書中主人公林道靜的形象至今在我腦海裏揮之不去。之後,我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該書中“人的一生應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時,不會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碌碌無為而羞恥”,成為激勵我一生的座右銘。在我讀大學期間,出於愛好,先後讀了雨果的《悲慘世界》,大仲馬的《基督山伯爵》,巴爾紮克的《高老頭》,這些偉大的作品,帶我進入一個美妙的文學世界。冉·阿讓的坎坷生活、唐泰斯的傳奇經曆、高老頭對女兒毫無保留的愛,都讓我體會到人性、情感的複雜和生活的豐富多彩,我的心靈也接受著文學的浸潤和洗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