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幗英雄

素材運用廳

【主題闡釋】

她們將青春和汗水播灑在這方熱土,她們是妻子、她們是母親、她們是女兒,她們身背著家庭和工作兩大重擔,在沉默中奉獻,在困境中奮鬥。“三八婦女節”到了,對那些為了爭取自由解放、男女平等而奮鬥的人們,我們致以敬意;也對那些為國家發展做出努力和鬥爭的女性致以敬意。

【素材展示】

吳健雄:卓越的世界公民,永遠的中國人

吳健雄對於物理學的最突出貢獻,就是在1956年用衰變實驗驗證了楊振寧、李政道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下宇稱不守恒矢量流理論”,使兩人獲得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她自己則被美國物理學會宣布為“最偉大的實驗物理學家”。1956年,得悉楊振寧、李政道的新理論迫切需要驗證時,吳健雄立即來到華盛頓的國家標準局,進行了幾個月複雜、困難、緊張的實驗。她幾乎日日夜夜都鑽在實驗室裏,餓了啃個麵包,渴了喝杯牛奶,每天睡眠隻有4個小時。傾注了自己全部的精力和智慧,吳健雄終於精確地為科學驗證弱相互作用下宇稱並不守恒取得了圓滿的實驗結果,使得楊振寧、李政道兩位博士因此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當許多科學家為她沒能獲獎而感到遺憾時,吳健雄卻說:“得出實驗結果時的愉快就是對我們在科學上付出艱苦勞動的最高報酬。”吳健雄說:“做學問就得認真學習,認準目標,堅決向前走,沒有捷徑,也不能遇難而退,半途而廢。”

林巧稚:人民英模

1921年夏天,20歲的林巧稚離開了家鄉,乘船來到了上海,報考北京協和醫學院。從事婦女兒童健康事業的林巧稚,終身未婚,孑然一身,不停忙碌。醫院和病房就是她的家,她的辦公室就在產房對麵。外出開會回來,她首先去看的是病人。在林巧稚看來,作為一個醫生,既然病人把生命交給了你,你就要盡心盡力,負責到底。年近八旬的林巧稚,在輪椅上、病床上,開始寫作《婦科腫瘤》。花了4年的時間,她完成了這部50萬字的專著。1983年4月22日清晨,林巧稚在昏睡中發出囈語,急促地叫喊:“產鉗,產鉗,快拿產鉗來!”過了一會兒,她慢慢平息下來,臉上露出一絲微笑:“又是一個胖娃娃,一晚上接生了3個,真好!”這是林巧稚留下的最後的話。

何澤慧:中國“居裏夫人”

2011年6月20日上午7點39分,被稱為中國“居裏夫人”的核物理學家何澤慧走完了近一個世紀的人生之路。作為我國第一代女物理學家,何澤慧的名字更多時候被掩蓋在了許多男性科學家的背後。新中國成立後,麵臨著西方列強的核威脅。我國決定成立專門的核武器研究所,自力更生研製原子彈,研究所成員由錢三強負責推薦。由於是女性,又是錢三強的夫人,上級批複的核武器研究核心團隊名單中,何澤慧的名字被劃掉了。但她卻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地為中國的核武器事業作貢獻。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彭桓武曾回憶,“搞氫彈的時候,資料裏有一個數據,我們覺得不大可靠,就讓重做實驗,重測這個數據,看是不是真的。平常的物理實驗,做一個就要兩三年,而我們搞氫彈剩下的時間隻有一兩年了,所以這個實驗要求幾個月做出來。當時組織了包括何澤慧在內的一些人成立了另一個實驗室,專門做這個實驗,不分白天黑夜地工作。幾個月做出來了,果然發現原來的數據不對。核武器研究沒有走彎路,沒有走錯方向,這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她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了她熱愛的科學和生活,就像她自己說的那樣:“我對我的丈夫永遠忠誠,我對我的事業永遠忠誠,我對我的國家永遠忠誠。”

謝希德:共和國教育家

1999年9月的教師節晚會上,一位身材矮小瘦弱、拖著病腿、步履蹣跚的老教授,站在寬大的舞台上,台下坐著上海市眾多教師代表和年輕的學生們。當主持人問她:“50年代時,是什麼力量使您衝破了重重阻撓,毅然回國,投身於社會主義建設事業?”老教授對著話筒,一字一頓地說:“我、愛、中、國!”霎時,全場掌聲雷動。她就是享譽海內外的著名固體物理學家,我國半導體物理學科的開創者之一,我國表麵物理學的先驅者和奠基人之一,同時也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位大學女校長——謝希德。

高中畢業後,她以優異成績考入湖南大學。但就在這時,災難來臨了。她患上了股關節結核。在上個世紀30年代,結核病猶如今天的癌症,但她並未向命運低頭。在臥床治病期間,謝希德自學了大學英文、數學。因為股關節結核往往會導致癱瘓,母親勸她少看書多休息。謝希德總是樂觀地說:“讀書是我最大的興趣,隻有讀書可以使我忘掉病痛,使我的生活充實。讀書是治我疾病的良方。”4年後,謝希德最終以頑強的毅力戰勝了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