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個例子,一片樹葉掉地了,腐爛了,沒了樹葉的顏色了,沒了樹葉的葉脈了,沒了樹葉的形狀了,它的每一個點都變得一樣了,腐爛於泥土中了,最終看不出來了,這就是熵日趨增大的自然表現。再舉個例子,一個單位突然沒了領導,或者領導本來就管理不當,那麼這個單位,就容易出亂子,這也是一種熵現象。
現在,我們回到孩子身上講孩子的事。拿熵的原理來分析,孩子的功課有自然下降的趨勢,就像高處的東西,被地球引力往下拉一樣,這是自然規律。如果你認為你孩子原本就應該學好功課,原本就應該考試考得好,你就大錯特錯了。
諺語說:“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這講的就是熵。而且,不僅講到了熵的原理,也講到了反熵行為。啥叫反熵行為?那就是有意克服熵增大的具體動作。拿竹篙撐船逆水而上,就是最明顯的反熵動作。
讀書人的毛病,是喜歡繞彎兒說話,可憐我也讀過幾本書,所以未能免俗。講了這半天的熵原理,其實就講了一句話:小孩功課不好是自然而然的事,不必大驚小怪。
顯然單說這句話於事無補,但明確這一點則非常重要。
你若明確了這一點,你就不會著急,不會上火,不會成天坐臥不安。我前麵說過,我們當家長的不能放任孩子,若放任自流,不知會流到哪裏去;但也不能包辦代替,孩子學功課是孩子的事,你摻和多了,可能你是學進去了,可你的孩子卻蕩在門外頭;即使入了門,也是被你強拉進去的,你吃力,你孩子也吃力,若功課好起來,也起色不大。
孩子功課不好,家長該怎麼辦?
家長幫孩子,能幫到什麼程度?
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
我想許多家長都關心這些問題。
現如今,我們這個社會越來越講究效率,如果我們要孩子提高學習效率,那麼我們自己也應該講究幫助孩子的效率。他功課不好,你若不著邊際地說他罵他,甚而打他,不僅沒用,而且壞事。在我看來,許多時候,尤其是孩子在小學的時候,或者孩子學一門新課時,我們當家長的,隻要稍微動點腦筋,找到孩子功課掉下來的原因,然後對症下藥,這樣就容易使孩子跟上大部隊,或是保持原來的好成績。
拿熵的原理來講,對症下藥,就是一種反熵行為。若反熵反得對,反得到位,你就容易使孩子逆水而上。在學者看來,人類之所以進化到現在這個樣子,就因為人類在混沌的宇宙中,一直堅持生活在反熵小島上,這是人類的偉大之處。
對這個問題,你若有更多的興趣,不妨讀幾頁《人有人的用處》。這本書,其作者是美國最卓越的數學家、控製論創始人諾伯特·維納先生,而當今的計算機技術,就是基於控製論而發展起來的。又扯遠了,是不是?
《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是這樣介紹維納的:“……他是位神童,三歲即能讀書、寫字,十四歲大學畢業,十八歲在哈佛大學以數理邏輯的論文取得博士學位……”
三歲即能讀書、寫字,這說明維納在三歲前就接受了識字教育。
教幼兒識字,就是家庭教育中典型的反熵行為,也是典型的早期教育內容之一。
我的反熵經驗是,若指望孩子上學時少點操心,就要在孩子上學之前,即孩子的幼兒時期,稍下點功夫。我本人無疑是相信早期教育的,且認為,由家長本人承擔的早期教育,若教育得法,對孩子有利無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