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讓孩子自己過馬路
心理品質,是個人素質的一個重要方麵,它往往直接影響一個人的辦事效率及處世能力,甚至直接影響他的生活前途。通常成人的心理品質已基本定型,而且難於改變,唯有孩子,尤其是童年時代的孩子,其可塑性大,能在某種程度上有所改善。我之所以強調某種程度,是因為人的心理品質,不完全受控於後天教育。比如一個天生柔弱的孩子,即使強化訓練,也無法完全改變他的柔弱本性。然而,盡管如此,後天教育仍非常重要。因為,在一定程度上,增強孩子良好的心理品質,同時屏除或克服其不良品質,是能夠做到的,也是應該做到的。
就像教孩子學文化知識一樣,培養其心理品質,也須循序漸進,一步步來。對許多有幼孩的家長來說,讓不讓孩子自己過馬路,以及讓他什麼時候自己過馬路,是個頭疼問題。顯然你不可能永遠攙著孩子過馬路,可若要他獨自穿行於車水馬龍的街道中,似乎也太危險。有人對此不以為然,認為孩子長大了,自然會自己過馬路,不必杞人憂天。這話也許沒錯,但你若有意識讓孩子學著自己過馬路,那麼他在學會自己過馬路的同時,也必然增強其獨立行動的能力和勇於實踐的精神。
我認為,就人生意義而言,一個幼年孩童學著自己過馬路,其重要程度,絲毫不亞於一個高中畢業生正奮力複習而迎接高考。像應考學生的家長一樣,你得幫助你的孩子,還得有耐心。你要反複告訴他,過馬路時,一定先看左邊,再看右邊;有汽車時,等汽車開過去再走;要慢慢走,不要跑;而且要直著走,不要斜著走;等等等等。當然,最最關鍵的是,讓孩子獨自走一回。
幾乎每個幼孩,都有長大成人的強烈願望,他們往往羨慕成人的所作所為,因此,許多孩子都對此躍躍欲試呢。允許孩子第一次自己過馬路時,最好別讓他發現你在暗中監護他,因為他必須獨立判斷,獨立行動。小孩過馬路之所以危險,是因為他們對行駛中的車輛缺乏正確的判斷,且尚未建立耐心等待車輛通過的習慣。經過多次實踐,孩子能從容不迫地獨自橫穿馬路,那麼,他的心理素質無疑大大提高了。
2、和孩子一起下跳棋
孩子出生時的啼哭,是為了向我們表明他有強烈的情感要求。然而這種情感是單一的,是完全以自我為中心的。因此,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無法回避一種實實在在的痛苦,那就是:這世上除他而外,還有其他人。孩子正常的心理發展,應是從認識上和情感上,逐步區分自我與他人的不同,這是認識自己和認識他人的一個重要起點。然而,倘若隻停留在這個起點上,是遠遠不夠的。因為,一個人要真正認識自己和認識他人,必須逐步了解他周圍的人類活動,並能逐步了解形成及促進那些活動的規則或協議,而且也能正確理解那些規則或協議之所以存在的原因,同時使自己適應它們。著名的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智慧的本質就是適應。
然而,即使我們懂得許多有關人類社會的道德習慣或法律條文,也無法給幼孩講明白,因為他們聽不懂,也沒興趣聽。我們知道,幼孩最感興趣的一件事就是玩,玩什麼都行,因此,有智慧的幼兒教師,總是將他們的教育內容,糅合到各種遊戲中去。如果你希望孩子能正確意識到他人的存在,而且意識到與他人交往時,必然存在某種互相約束的規則或協議,不妨和他一起下棋玩,且最好先玩跳棋。
對幼孩而言,選擇跳棋的好處是:其一,它既不像圍棋或象棋那樣複雜,難於掌握,也不像軍旗或飛行棋那樣簡單,過於機械;其二,它的跳法可以更改,這使本來異常簡單的棋局,會變得複雜起來;其三,它可供三個人一起玩,因此有幼孩的三口之家,可人人參戰,其樂融融。
首先,你得教孩子遵守跳棋規則,不能因為他年紀小,就可以多走一步或多跳一格。然後,你得漸漸引導他有興趣玩這種棋子。必要時,你得走幾步廢棋,使他保持贏棋的希望,甚至讓他贏。不過當他真正喜歡後,你應毫不留情地擊敗他,要他承受被戰敗的痛苦,要他屢敗屢戰,要他輸得起,不要哭,直到他能真正贏了你。
最初你們隻按通常的跳法,每隔一個棋子跳一下,當孩子完全熟悉並適應了這種跳法,甚至經常能贏你時,不妨改變規則,使棋局出現新的變化。譬如你們約定一種“對稱跳法”,即隻要某個棋子的兩邊有對稱的空格,便可直接飛過去,落在相應的位置上。這種新跳法,對你和孩子都是一次挑戰。因為,若按以前的老方法跳,必定一敗塗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