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他被人誣陷有起兵造反的意圖,有人還謀劃了一處自導自演的戲碼,讓一些不屬於他部隊的士兵們聚齊起來。
君王本就不喜歡戰爭,當時一統天下之後,就有文臣陰陽怪氣的私底下說他,他這對一統天下並沒有功勞。
因為當時常勝將軍已經離開了他的皇朝了,而當時兩個皇朝經常都在收複那些小國家。
後來逐漸壯大了起來,這兩個皇朝,所謂一山不容二虎,兩個皇朝也絕對不甘心臣服對方的,所以常勝將軍後來就和耶魯木成為了戰場上的敵人了。
而他沒有想到的是,他最終死,也是被人誣陷死,其實他不怨恨任何人,倒是對高高在上的君王是有所體諒的。
因為他和常勝將軍一樣,功高蓋主。
即便當初君王並沒有像常勝將軍皇朝君王那樣對他,可是等一統天下之後,百姓們也對他這個將軍非常的尊敬。
甚至,人們津津樂道的都是他在戰場上的事跡。
因此,有些文臣,便用在君王麵前說一些挑破離間的話,君王既然得到了天下,?那自然也不會再器重武將了。
耶魯木心裏的流的是血淚,這種血淚,可惜他的君王看不見。
最後上了刑場的時候,如果不是因為百姓們求情,他或許就是連個葬身之地都沒有。百姓們並不相信他會造反。
而他的確是沒有造反連百姓們都相信他,為何他所效忠的君王不相信他?
那不是不相信,而是君王對他有所忌憚,所以才會順水推舟將他處死。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他最終選擇沒有任何反駁,將士們都隨時隨刻要救他離開。
他想要離開,最終是能離開的。
但是他卻沒有這樣做,因為他不想讓將士們受到牽連,不想因為他一個人,而牽連無辜。
後來,他死了,也看到了君王的心裏是怎麼想的,其實君王是不會被蒙蔽雙眼的。隻是君王想要做的,才會去聽信讒言。
隻有君王自己的決定才會讓事情進行到最後,如果沒有君王的絕對,很多事情都有不一樣的結果。
最終的裁決者還是君王。
他深深的知道,其實君王沒有變,隻是少了野心,更希望治理天下,從征戰天下變成治理天下,他需要人心。
而不需要那種征戰的意境了,自然也就不需要比得到人心更多的戰神將軍了。
耶魯木心裏悲涼,卻並不恨君王,因為君王所做的也隻是他該做的事情,隻是沒有人情味罷了!
要是顧及他一個武將,文臣們,以及那些已經有了權勢的家族們,又該如何?
君王選擇先到得到的不是民心,而是這些支撐著的心,天下的民心可以慢慢來,而這些人的心,卻是緩不得!
想到這,?耶魯木深深的歎息了一口氣,有些事或許看不清才是最好的,但是一旦能看清,那麼內心也是寒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