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嶽家軍的習慣,隻要是被編入了背嵬軍的士卒,便會受到與嶽家軍各級統製相同的尊重,戰後的勝利犒賞也是異常的豐厚。
但是人們常說,這利益啦好處啦等等是和責任和承擔相並存的,也就是說給你多少好處,那都是與你的擔責和奉獻相匹配的。說穿了,背嵬軍一詞是借鑒的西北少數民族黨項西夏與的音譯,地方話呢就是大將的酒瓶,那大將的酒瓶當然得由親信士卒來背負了,所以背嵬軍也就是大將的親軍營。
既然是親軍營,也就是現在所說的警衛營警衛團之類的部隊,一方麵要切實負擔起軍中主帥的安全保衛工作,遇到緊急情況誓死保衛好主帥,不惜一切代價;另外一方麵,當戰場上兩軍交戰打得膠著起來難分難解之際,就要承擔起機動部隊突擊的責任,也就是作為主帥的一個殺手鐧,克敵製勝的絕招。
為了能夠更好的殺敵量大威力增強,他們要在原來的基礎上排練一種新的戰陣擊敵之法。也就是要在軍營之中訓練一種小團隊單位,每夥團隊約有二十來人組成,要有七八人主要做弓箭手,六七個人手持長刀、短刀,另外六七個人則是佩戴短刀以長斧為主。
現在的主要目的是訓練各自對於兵器的熟練運用和相互之間的配合,大家原來是隻憑各自的勇猛和誓死拚鬥到底的精神來戰鬥取勝,現在一切都要練習,在這個意義上來說魏泗強他們和老兵相比基本上是在同一個起點上,隻是比老兵缺少的是作戰經驗以及相應的磨煉。
但是魏泗強卻是有一個致命的弱點,要說讓他與別人打鬥爭勝負沒問題,可是他卻對於兵器的使用太生疏,簡直就基本上啥兵器都不太會用,倒是在山上跟著師父學過一套劍法,可是在這時候寶劍沒有用武之地啊。
這背嵬軍的作用對於嶽家軍那是至關重要的,也可以說背嵬軍就代表了嶽大帥的治軍精神,而背嵬軍在戰場上的拚勁與永遠向前的精神就是嶽帥“盡忠報國”的實際表現。可是這種絕對的殺氣與非得製敵於死地的狠勁卻是魏泗強最最缺少的,與他那從小到大的師承有關,也與他祖輩那種與人為善忠厚至誠的本性有關。
可是這是在軍營中,是將要上戰場與敵拚殺的時候,沒有這種狠勁和拚勁那就不能當做合格的嶽家軍一員,更別說是聞名天下的背嵬軍的一員了。
於是就出現了讓人尷尬的一個情景了,在小隊內分工開始訓練的時候,先是讓他配上短刀長刀,練得學得都沒問題,就是速度不夠快也不堅決,與別的同夥不配套,一個時辰之後實在沒辦法,換項;換到了另一組,這一組是身帶短刀,手持一把長斧,對著目標一陣猛砍猛殺,魏泗強也是學得不慢,使得也挺像那麼回事,就是速度慢還顯得猶猶豫豫的不果斷,更加不符合這一組風格了,這麼不著調的,換項!
兩次都被調整出來,魏泗強很是丟人,耷拉著個腦袋,跟著隊長又來到了第三組,也就是弓箭手那一夥。這一隊內還有他們來自遊奕軍的兩個士卒,看到他們的同夥這麼不爭氣,也很是沒麵子很泄氣的,在一旁氣呼呼的看著他,整不明白這個小魏為什麼在這兒如此的掉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