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二章 唐帝(一)(2 / 2)

而在任命官職的時候,趙炎還將全部的任務交給了最信任的七位大臣,畢竟這種事情很是棘手,中間有著很多的學問,很簡單的說,比如宣政殿的七位重臣,陳浩若代表的是趙炎的舊人,也就是代表塢堡的寧遠舊將成為宣政殿大臣,韓賓和張賓代表著降將降臣和河北勢力入選,高素代表山東勢力入選,楊穎代表關中勢力入選,裴用代表著河東勢力入選,嶽布代表著軍方和漢化胡人入選。

既然在宣政殿大臣中,沒有江左的勢力,那麼在宣政殿行走中就有了岑選這樣的江左出身的官員,這樣做為的就是平衡,而且這些人都是趙炎的親信,雖然代表著背後的勢力,但是實際上都是趙炎的人,這麼做的原因一方麵是因為這些人確實有著才華,另一方麵也是因為趙炎要向這些地方的士族表明自己的態度,表明自己胸藏宇內,重用士族的態度。

而正是因為這一點,趙炎才能夠在北方迅速的站下腳跟,不然,沒有這些士族的支持,趙炎想要這麼快的穩定形勢,幾乎是不可能的,當然,因為多年的戰亂,這些地區的士族勢力還是受到了很大的削弱,也正是因為如此,趙炎才能大肆的提拔任用庶族出身的科舉士子,使得這些人充斥河北、河東和遼東官場,幫助趙炎能夠在短時間裏牢固在控製住這些地區的地方政權,也正是因為這些人的支持,趙炎敢於和晉庭叫板,並且在晉庭反目之後毅然登基繼位,繼續領導袍澤抗擊胡人。

所以說,趙炎的這一切便是來源於他在遼東連續推行的科舉製度,三次科舉的實施使得遼國有了充足的官員儲備,使得趙炎在獲得河北、河東之後能夠迅速的建立起政權結構,關鍵便是手中有著充足的地方官員,所以說,趙炎的成功並不是偶然的,在這些製度的支持下,心生的唐國並沒有發生什麼內亂,而是平穩的過度成功。

當然,唐國的建立還是在整個中國引起了軒然大波,一方麵是羯族和匈奴人的恐懼,另一方麵則是晉庭的強烈不滿,他們公然宣布唐國為叛逆,號召天下袍澤共誅之,當然,他的這道命令並沒有什麼實際作用,甚至在江左晉庭內部也沒有得到完全的支持,而是爆發了激烈的爭論,在這場爭論之中,丞相王導被迫下野,而江左顧家嫡長子出身的顧威成為新任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