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一章 東進!東進!(五 上)(1 / 2)

第二百一十一章 東進!東進!(五 上)

趙炎之所以會在遇到張賓之後如此的興奮,一方麵固然是因為舊有重逢的關係,但是另一方麵,在趙炎的內心之中還是有著用張賓來平衡鞏固宣政殿的意思的。

畢竟在宣政殿大臣中,有著大局觀的人員並不多,陳浩若算是一個,但是陳浩若更擅長的是組織和協調以及軍事方麵的才能。

韓賓是武將和文官之間的橋梁,更多的是維係雙方的利益,當然,韓賓卓越的才能也是趙炎讓他進入宣政殿的主要原因之一。

陽裕和魯平就不說了,都是內政上的好手,但是他們之間的爭鬥卻也是非常的嚴重,無法保持宣政殿的高效。

即將入朝的嶽布也是武將的代表,也是趙炎將軍隊納入宣政殿的舉措之一,當然,這種納入是趙炎自動的,不過這並不代表宣政殿有了對軍隊的控製權。

軍隊永遠都是趙炎維係政權的中堅力量,這也是趙炎一貫堅持的原則,也是宣政殿大臣們都明白的一點。

除此之外,趙炎此次的調動更多的目的是為了年後宣政殿換相做準備,年後,張敬將奉調中原,嶽布、張賓、程遐三人將正式入相,而岑選和張敬也將成為宣政殿行走。

這次宣政殿內的爭端讓的趙炎很是震怒,在他南征的這段期間,在朝廷內部竟然迅速的分化成了三派。

一派是以韓賓為首的趙炎嫡係,主要包括福全、陸卓遠、趙平、王浩、陳征、玄布大和尚、王累等人,都是趙炎最早的班底和降將,大部分都是庶族子弟。

一派是以魯平為首的平州係,大部分都是朝廷內的實幹官員和前平州官吏,基本上都是遼東本地士族出身,主張實行懷柔政策,安撫遼東各地。

最後一派就是陽裕為首的了,基本上都是趙炎建立政權後新加入的才智之士,有才能,但是過於激進,引起了本土派的極端不滿。

兩派最大的矛盾就是趙炎的南下主張,魯平等人建議先恢複遼東的經濟生產,恩養民眾,儲備官員,等時機成熟後再進中原。

這本來和趙炎的主張並沒有根本上的衝突,但是本地士族消極自保的態度引起了趙炎和其嫡係之間的不滿。

而陽裕等人則恰好相反,使他們希望迅速南下,擴大中原的地盤,恢複漢人對中原的統治,這點上,趙炎也很是讚同的。

但是陽裕等人的黨爭卻是過於激烈了,前不久陽裕提出改換遼東府主官,欲圖用自己派係的人員頂替,甚至是企圖由文官控製軍隊。

這點是趙炎絕對不能夠容忍的,不過這點也是趙炎自己造成的,過於信賴和重用陽裕等人,宣政殿過於集權肯定會產生這些問題。

……

中原,襄國,校場…

趙炎有些目瞪口呆的看著麵前的景象,一排排的士兵整齊的矗立在校場之上,盔甲、兵器、箭矢、戰馬齊齊整整。

看著麵前士兵持刀的動作,趙炎敢肯定,這些人都是真正的士兵,老練的動作顯示了一名老兵應有的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