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四章 查拉河穀(三 上)(1 / 2)

第一百六十四章 查拉河穀(三 上)

公元318年8月底,趙炎率領的北伐軍贏得了決定性的勝利,一舉擊潰了慕容鮮卑部族中最強大的反對勢力,而且在趙炎的主導下建立起了一個嶄新的部族—契丹族。

在新任契丹大汗慕容武的要求下,趙炎答應了契丹部族入藩的要求,但是在趙炎的堅持下,契丹部族以遼國外藩的身份開始在塞外活動。

在趙炎的計策裏,外接契丹、蒙古的遼國將成為草原上當之無愧的霸主,而這一切的完成還有得到契丹和蒙古的全力支持才行。

在即將開始的南下作戰中,趙炎的心裏其實也是沒有十足的把握的,畢竟他要麵對的是強大的中原敵人,包括襄國石勒和漢趙劉曜等人。

當然,更加難以對付的還不是這些人的軍隊,而是遍布中原的漢家塢堡和居住在中原的數百萬胡人,這才是趙炎的心腹大患,一旦進入中原,在以胡人為主體的地區,趙炎很有可能會遇到後勤補給上的嚴重困難,從遼東向中原運糧是件十分麻煩的事情。

不提中原,就連燕雲十六州也是很麻煩的事情,所以趙炎在和陳浩若等人商議之後,決定采用另外一種運輸的方式,就是海運...

海運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除開必須的糧草,其它的糧草由水軍從海上運到燕雲十六州,避開地形複雜的咽喉地帶,從而節約大量的人力物力,將運輸的重點集中在兵站的三級建設上,完善整個遼國的兵站體係和驛站體係。

同時,在燕雲十六州設立大批的前進兵站,作為先期的儲備工作,以免到出兵的時候手忙腳亂。但是目前最主要的問題還有一個,遼東有著大量的造船工匠,隻是沒有一個精通水戰的將領來統率,欲治兵者必先選將!

所以,趙炎現在急需一個能夠統領水軍的人物存在,遍看遼東諸將,趙炎也實在是看不出有誰能夠擔此重任。

不過也難怪,遼東諸將大部分都是馬背上出身的將領,說道騎兵戰術當然是沒有問題,但是這個水戰嘛!可就真的有些難為這些北方出身的宿將了。

趙炎曾經想過在現任的大營行軍大總管中間挑選一個,但是看看現在的這些外地重將,每一個人都是趙炎的塢堡舊將,而且現在的形勢依然不容樂觀,趙炎需要他們來幫助鎮守各要地,來防衛可能出現的異常情況。

所以,趙炎在和陳浩若等人考量之後,決定起用兩位宿將來擔任這個重任,而這兩位宿將就是楊傑和王烈,他們兩人都是趙炎的寧遠大將,因為卷入叛亂的事情而被罷官。

其實,將兩人罷官也是趙炎的意思,他需要通過這個方式來壓製朝野中不滿的聲音,來完成改革的最後一步。

現在改革已經完成,而遼軍也急需用人,趙炎自然就想到了這兩位功勳卓著的將領了,起用他們,也可以安撫一下遼軍中的寧遠將領,畢竟,楊傑和王烈都是當初寧遠漢軍的三、四號人物,資曆老、功勳高而且威望足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