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 裂土封疆(二 下)(2 / 2)

趙炎忍住心中的狂喜,能在三山找到如此之多的袍澤,這已經讓他欣喜不已,更為難得的是,眼前的這群人竟然都是來自江東的能工巧匠,兩漢魏晉時期的造船巧匠基本上出在江東,三國時的孫吳政權為了遠征倭國和夷州,曾在江東地區大力發展造船業。

而且根據王穀的介紹,他們這裏還有著一批同樣來自江東的鐵匠,這些人當年相互配合,一邊造船,另一邊打製兵器,都是些熟練的兵器工匠,其技術雖然比不上中原的一流鐵匠,但是其水平其實也不相上下,因為中原鐵匠使用的鑄造材料品質比江東的要好得多,所以即使江東的匠人再努力,在兵器的品質上始終達不到中原的水平。

而且這些鐵匠已經掌握了‘灌鋼法’的製作技術,灌鋼法是中國早期煉鋼技術一項最突出的成就,在十七世紀以前,世界各國一般都是采用熟鐵低溫冶煉的辦法,鋼鐵不能熔化,鐵和渣不易分離,碳不能迅速滲入。

煉鋼技術在經過“塊煉法—百煉鋼—炒鋼法”的發展曆程後,在東漢末年,中國的古代巧匠發明了灌鋼法,魏晉南北朝時期,工匠對這一煉鋼工藝進行了重大的改進和完善,最終成功的解決了這一難題,為世界冶煉技術的發展做出了劃時代的貢獻……

公元317年10月初,趙炎與嶽布等人已經在三山一帶開始了振奮人心三萬建設,王浩、王穀父子為趙炎提供了兩百多名技術高超的鐵匠和三百多名熟練的造船匠人,而在趙炎的親自命令下,遼東府也下令調集了大批的資源到達三山一帶…

趙炎準備在三山和馬石津建造兩個造船工場,建造包括商船和戰船在內的多種船隻,準備建立遼國第一支水師,而王浩被趙炎任命為工部侍郎,專門管轄造船工場的建設和製鐵工場的建設,而王穀則成為工部三山建造總監,監督工程的建設……

之後趙炎則親自到達馬石津,和嶽布一起規劃了新建馬石津要塞的建設,趙炎準備以三山、馬石津為中心建設一個穩固的遼東後方,能夠為遼國源源不斷的提供高品質的刀劍、糧食、戰馬、戰船等物資,能夠成為遼國的工業基地,並且是大量使用先進機械的高效率的工業基地……

就在趙炎一行人在三山一帶苦心經營、招募人才的時候,在遼東北部一帶,黃夢傑、鍾炎率領的三萬精銳突騎兵正在與丁零人進行著慘烈的交戰…

在趙炎下達了命令之後,黃夢傑、鍾炎二人就親自帶領三萬突騎兵進攻丁零,戰局一直都比較順利,眼看丁零人的王庭就快要被攻破,但是這時卻發生了激烈的變故,遼東的高句麗和扶餘人卻突然從背後發起了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