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趙炎和陳浩若的心裏,民族的利益都是高於其它的一切利益的,所以,在民族利益受到損害的時候,他們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維護民族的尊嚴和生存的環境,現在五胡亂華,在他們的心中,胡人和漢人代表的就是兩種彼此間無法調和的矛盾。
也就是胡人的草原文明和漢人的農耕文明,當先進的農耕文明突破了地域的限製發展到了中國的北方之後,就會遇到落後但是無比凶悍的草原文明,簡單的對抗下,農耕文明顯然不是草原文明的對手…
但是趙炎心裏清楚,草原文明從長遠來看是無法戰勝先進的農耕文明的,就像後世的宋代,商品經濟極度的繁榮,但是在軍事上始終無法戰勝草原民族的侵擾,最後甚至滅亡在了蒙古人的手中,不過,僅僅短短八十餘年之後,強悍一時的草原部族就在漢族人的北伐中迅速的敗亡…
而如何避免這種情況的出現呢?在趙炎的心裏也是有數的,例子就是中國古代曆史上一個強悍的朝代,唐朝,既有農耕文明的先進性,又包含了遊牧民族的強悍,大批的軍馬場為這個強悍的朝代提供了不輸於草原民族的強大騎兵。
在冷兵器的時代,騎兵是戰場的霸主,沒有任何兵種能夠與之相抗,騎兵主宰了中國古代的戰爭,矯健的戰馬賦予了騎兵無可比擬的強悍機動性,趙炎的心裏就是有著一種想法,憑借身處北方的有利條件,訓練出一直強悍的漢族騎兵隊伍,在草原民族乃以稱霸中原的騎兵喪失了優勢地位的情況下,擁有豐富人力的漢家子弟必然能夠驅逐草原部族,實現國家的大一統。
不過趙炎的心裏也明白,光憑騎兵是無法戰勝強大的草原騎兵的,而且根據目前的形勢來看,他們也不可能建立起一支和草原部族同等規模的騎兵出來,畢竟不同的生活習慣已經決定了這一點。
曆史上,即使是最強大的西漢和隋唐王朝,他們在與草原民族作戰的時候也無法做到完全的騎兵作戰,武帝數次北征,衛霍大軍三十萬騎兵已經是中國曆史上最多的一次了,但是這和草原部族比起來卻並沒有太大的優勢。
不過即使如此,趙炎也還是準備大力發展騎兵,另外就是戰車了,雖然隨著騎兵和步兵的發展,笨重的戰車已經漸漸的失去了主要的作用,但是在草原上,強大的戰車還是有很強的戰鬥力的。
注1: 漢民族苦難的不能忘記,現在的我們根本無法想像“五胡亂華”時期的血腥與殘暴以及我們漢族先民所蒙受的苦難,這些曆史我們在學校的曆史教科書上是學不到的,因為在書本上隻有民族融合、鮮卑拓跋宏漢化等等,完全是報喜不報憂,為什麼不告訴我們真相,為什麼不說漢民族偉大的民族英雄冉閔是死在慕容鮮卑的刀下。我在這裏不是宣揚民族報複政策,但是我們有了解曆史真相的權利,我們不能忘記民族的苦難,更應該要發奮讓民族強大起來,隻有自己強大了,那些宵小之徒才會感覺到害怕,讓我們向武悼天王冉閔致敬,向漢民族的民族先賢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