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此克魯斯就把失明看作是上帝對他的特殊關愛,振作起來。雖然眼睛看不到了,但是耳朵還可以聽到,雙手還可以感覺到啊!於是克魯斯就去拜訪一位盲人按摩師,請他教自己按摩的本領。由於克魯斯地勤奮苦練,幾年後,他按摩的本領不但超過了老師,而且他還鑽研出一套非常受大家歡迎的新的按摩方法。
後來,克魯斯用自己的積蓄開了一家按摩店,光顧的客人越來越多,他自己都忙不過來了。於是他又招收了幾個盲人徒弟。通過工作,克魯斯不僅得到了大家的認可,而且還鼓勵與他一樣的盲人看到了生活的希望,振作起來,熱情洋溢地投入到新的生活。
上帝從未放棄過任何一個蘋果。既然連上帝都不放棄,我們又怎麼能輕易地放棄自己的孩子呢?對於孩子,我們不能隻看“被上帝咬過”的那一點,而更應看到蘋果其他部分的香甜與芬芳。你把孩子看成什麼,他就會朝著什麼方向發展。
有時候,孩子可能會向父母抱怨周圍環境對他的不公,或者他自己的一些“缺點”——例如與小夥伴關係不好,自己比別人“笨”等時,告訴他(她),每個人都是被上帝咬過一口的蘋果,然後找出他的優點、長處,告訴他。
天才·蠢材
一位騎自行車周遊八萬公裏的旅行家回憶起自己剛開始學自行車的情景時,仍然感慨萬千。
他小時候膽子很小,自信心不足。哥哥教他學了幾個月自行車,他總是學不會。哥哥剛把他扶上車,他就會馬上從車子上掉下來,車子也被重重地摔在一旁。哥哥氣得罵他是天下第一蠢材!
學車受挫的事影響了他對知識的學習,學習成績原本優異的他,後來卻直線下降,老師和同學們都非常擔心,父母也感覺奇怪,這麼聰明的孩子怎麼就學不會騎自行車呢?
“如果不是一位好老師,我不知道我會成為什麼樣子!”旅行家說。
全部教育,或者說是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歸結到榜樣上,歸結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正和完善上。——托爾斯泰(俄國偉大的作家)
那是他上初二時的一位老師,也是他平生遇到的最好的老師。一次偶然的機會,老師騎著自行車帶他們到野外春遊。在大家都休息的時候,老師非常柔和地對他說:“上去吧,不要怕,有老師扶著呢,你在很多方麵都是天才,相信在騎車上也是!”
老師的語調和聲音使年少的他恢複了信心。他非常聽話地跨上車,老師也一直在後麵扶著,他越蹬越快,看他騎得越來越穩,老師就悄悄地鬆開了手。
突然,他回頭一看,發現老師早已鬆手,自行車一下子倒了,他也重重地摔在了地上,但是他沒有像過去那樣垂頭喪氣,而是大笑著把自行車扶了起來。
“知道了吧,騎車就是這麼簡單,”老師說,“所有事情都是這麼簡單,你是天才,所有的孩子都是天才。”
旅行家最後說道:“盡管我不是什麼天才,但是我能在上學的時候遇到一位稱我為‘天才’的老師,是我一生最大的幸運。我走遍了整個中國,見過很多孩子,但是像我這樣被幸運地稱之為‘天才’的孩子卻少之又少。眾多的孩子經常被蠢材罵為蠢材,於是孩子也就真的被蠢材變成了蠢材。”
“天才”與“蠢材”,有時候僅一念之差。告訴孩子,你很棒,父母為你而驕傲(指出具體方麵)——不僅僅因為愛孩子,因為相信孩子一定能成功。
從舊式父母的眼光看起來,小孩子總是錯的,其實是相反的,錯的總是父母,小孩子總是對的。——陳鶴琴(我國著名兒童心理學家和兒童教育專家)
褒義詞
新學年的第一次班會上,新來的班主任正在帶領孩子們做遊戲。他先給每個孩子發了一張紙條,並讓孩子們在上麵寫上自己的名字。把這些紙條收上來之後,他又給每個孩子發了一張紙條,不同的是,這一次他讓同學們寫下一些形容人優點的褒義詞,諸如:漂亮、健康、刻苦、聰明,善良等,同時老師還讓孩子們在這些形容詞的前麵加上“非常”、“特別”等副詞。
接下來,他讓同學們挨個到講台上,並從他手裏那一摞寫有大家名字的紙條裏隨意抽出一張,然後跟自己手中的紙條組成一個句子,並當著大家的麵大聲朗讀出來。於是,所有的孩子都聽到了這樣令人鼓舞的句子:
“張亮特別聰明!”
“李豔非常善良!”
“王玉十分可愛!”
“劉利特別勤奮!”
“張亮非常勇敢!”
……
就這樣,所有的孩子都聽到了一句從來沒有聽過的大聲讚美,所有的孩子都覺得這一天比過節還要幸福、快樂。
班會結束後,老師說:“以後咱們還這樣開班會。”
自從開過班會後,孩子們都像被施了魔法一樣,表現出了他們以前從未表現出的優點:笨拙的變得聰明,懶惰的變得勤奮,懦弱的變得勇敢……
孩子們都熱切地盼望著下次班會的來臨,班會也成了孩子們最愛上的一堂課。由淺入深,由簡到難,這種形式的班會整整開了三年。等到孩子們畢業的時候,所有的孩子都聽到了所有的讚美,所有的孩子都學會了使用褒義詞,並把學會的褒義詞都用到同學身上,所有的孩子也都逐漸培養出了令人驚歎優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