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玉中花
琴聲瑟瑟,望斷秋水,隻盼君來。
燈火闌珊,尋尋覓覓,佳人何在?
潔如繁花,落盡紅塵,有誰堪摘?
碩如佳果,嚐盡悲歡,離索不在。
2010年五月一日,明媚的朝陽伴著徐徐春風,4514寢室四丫頭浩浩蕩蕩的開往烏鎮。雖說烏鎮距離她們學校並不遙遠,但還是做足了準備,這不剛下了車就熱鬧開來。早就聽說,烏鎮街道上清代的民居建築保存完好,梁、柱、門、窗上的木雕和石雕工藝精湛。全鎮以河成街,橋街相連,依河築屋,深宅大院,重脊高簷,河埠廊坊,過街騎樓,穿竹石欄,臨河水閣,古色古香,水鎮一體,呈現一派古樸、明潔的幽靜,是江南典型的“小橋、流水、人家”石板小路,古舊木屋,還有清清湖水的氣息,仿佛都在提示著一種情致,一種氛圍。過“逢源雙橋”,遠遠水麵上漂來一葉扁舟,兩位鄉間女子坐在船頭,悠揚的江南小調也越飄越近,走在如一個水鄉小鎮,古舊,清靜,安詳而且幽靜。今的一些老街上,常會心生感觸:舊貌還在,氣韻無存,但遊烏鎮沒有這種“物是人非”的感覺。高高的屋簷,黑黑的窗欞,長長的青石路,窄窄的街衢,幽幽的水巷,瘦瘦的烏篷船。煙起霧落,雲蒸霞蔚,草長鶯飛,花開花落,流年似水。
不管人事如何變遷,烏鎮永遠是烏鎮,在這江南水鄉最美的一隅,那麼溫潤。如黃昏裏一簾幽夢,猶如晨光中一支搖曳的玫瑰在古鎮上走一走,以這樣的方式體會江南,細致而明確地感受到了江南的精神和風采。水流在水裏,風淡淡地吹著風。..
江南的水鄉都是這樣的,一半兒是水,另一半兒是岸。那一些石階從水上升起,通到屋前宅後,水鄉的生活和水緊密相連,水鄉的生活就是水做的生活。這一條河貫穿古鎮,這一條河仿佛就是一棵大樹,兩岸的房屋,就是生長在這一棵大樹上的樹葉和果實了。上橋下橋,船來船往就是水鄉古鎮的日常生活。一些東西要送到鎮裏來,裝船,一些東西要運到鎮外去,還是裝船。一些人要往鎮外去,上船,另一些人回到鎮上來,下船。古鎮人家的一部分就是船,而船的一部分,就是古鎮人的家了。
沿著西柵慢慢晃悠的她們時不時的嬉戲打鬧,悠悠的清水上泛著幾扁小舟,緩緩劃進水中央,聽船家娓娓道來。在小鎮曲曲折折的青石板路中穿行別有一番滋味。不覺中夕陽西下,挑起燈來細看那一彎淺淺的河水微波蕩漾,低聲委婉的吟唱。路邊的小吃攤上四個小小的人東看看西瞧瞧,一刻也閑不下來。
“珊,過來過來看看這個!”小潔招呼著她們過來擠進一個小鋪子。不時的整整被風吹亂的頭發,畢竟形象很重要。“幹嘛啦,等我吃完再說。”隻見一少女左手烤羊肉串右手一綠茶吃的不亦樂乎。嘴角邊沾著的嫩黃油脂也來不及擦掉。身後的小琴背著大旅行包牽著碩也跟了過來。
“你們看這個,好不好看?”小潔揚起手中的鏈子,湊到燈光下仔細一看,晶晶閃閃的一小串五顏六色的玉石穿成的手鏈戴在細細的手腕上漂亮極了。拽著她的手腕仔細看看,“還不錯。”後麵的小琴緊緊拽著身後的碩,深怕一個不小心被衝散了。“我來看看。”解決了肉串,一仰頭喝了幾口綠茶順順嗓子,撥開前麵的人擠進來,原來是各專門賣玉石的小鋪子。沒有精致的美玉,沒有精美的雕刻,隻是普通的小石頭通過一雙雙巧手串聯起來的工藝紀念品罷了。珊撇撇嘴,她對這些亮閃閃的東西可沒多大興趣,不過這大一點的石頭可就不一樣了。隻見她的眼睛裏閃過一絲光芒,抓起一塊很不起眼的淡青色玉片仔細看了看。薄薄的一片玉石,晶瑩剔透泛著淡淡的綠光,舉起來湊到燈下細看才看出玉片中好像有那麼點什麼。“老板,這個多少錢?”胖胖的大嬸隨意一瞥,揚手倒掉手心裏德瓜子殼,順手從旁邊的桌子上再抓一把,捏起一顆丟進嘴裏,含糊不清的說:“十塊錢你拿去吧。”“十塊錢!一塊石頭而已。”珊撇撇嘴不屑的說。“怎麼,十塊錢還嫌貴啊,要不是看在你們誠心誠意的份上,十塊錢才不賣呢。”懶得再跟她殺價,碩推推她“就十塊錢,喜歡就買吧。”珊左看看右看看極不情願掏出錢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