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讓“不安全”教材回歸課堂
刊首
作者:李筍 唐善計
“安全”一詞對於我們教學而言,既涉及老師,也關係學生。對於教師而言,由於學生在課堂上出現傷害,而帶來“不安全”心理;對於學生而言,由於一次或二次的運動損傷,而對某運動項目產生抵觸心理,產生“一次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的效應。從而也給體育教材中的很多內容戴上了“不安全”的帽子,致使老師不敢教,學生不願學。使這些教學內容,失去它應有的價值。那麼是誰拿走了我們的“安全”?我們又該如何讓這些“不安全”教材回歸課堂呢?
一、科學指導減少安全隱患
“安全”與“不安全”,其實是相對的,需要辯證地看待。因為,任何一次體育活動,如果不能給予科學指導,都可能產生“不安全”問題。例如慢跑應該是較為安全的一項運動,但在實踐中卻經常出現學生摔跤。現象1.一個學生鞋帶散了,他立刻蹲下身去係鞋帶,由於後麵同學來不及躲閃,很容易被絆倒;現象2.在前進的過程中,其中一個學生的腳踩到前麵一個同學的鞋跟,由於前麵一個同學無意預防,也可能被絆倒……像這些所謂“安全”的運動項目,卻變得不安全了。相反,那些所謂的“不安全”教材,“跳山羊”、“單杠”、“跳箱”……在教學中,如果教師能在注重學生的技術動作引導的同時,注重加強練習的安全教育,如讓學生在練習前要充分做好準備活動,包括專項準備,同時加強保護環節的要求,這樣活動的不安全性就會明顯降低,“不安全”也就變得“安全”了。所以運動項目的安全與否,教師的科學指導是關鍵。
二、製度保障給予教師心理安全
眾所周知,參加體育活動本身就是對身體機能的鍛煉,偶爾受傷是不可避免的。但也正因為此,給體育教師帶來了諸多苦惱。記得本校一名體育教師,在體育課上正常組織學生進行“鬥雞”比賽遊戲,活動中一個學生被另一個學生撞倒,導致前臂骨折。家長找到學校,索要賠償,找老師麻煩。學校調取監控,為老師解釋。家長不依不饒,鬧到教育局……雖然後來事情得到了客觀的處理,老師沒什麼責任。不過通過這件事,在我們心裏卻無形地種下了“不安全”的種子——有些活動能不開展還是不開展為好,避免帶來麻煩。由此就不難想象,如今的體育課總是做做操,玩一些無對抗的遊戲。其實每一項體育活動都有自己的風格和特點,對學生的各方麵能力的發展都有不同的作用。因此,全方位開展體育活動成為體育教學的迫切需要。那麼如何讓學校、老師敢於去落實“不安全”教材呢?筆者以為,製度護航是關鍵。作為體育教師希望教育主管部門,能根據體育學科的特點,製定係統的體育課堂管理製度,如在體育課中如果發生意外,要根據體育教師是否做到有效指導,是否做到合理安排……有細致的處理規定。讓教師有為自己說話權利的依據,保護教師的“安全心理需要”。隻有如此,才能更有利於那些所謂“不安全”教材的回歸,落實,體現其應有的作用與價值。
三、家校聯手強化學生自我保護意識
也許是學生在參加某項運動中容易受到傷害的原故,體育教學中有一部分教材被戴上了“不安全”的帽子。其實在教學中關於教材的安全問題,除了與教師的指導、要求有關以外,與學生個人的體質也密切相關,有的學生由於長期缺乏鍛煉,肌肉鬆弛、韌帶缺乏彈性,對骨頭的保護能力下降,因此在跌倒時就很容易出現扭傷、骨折等現象。因此,增強學生體質,對預防不安全因素發生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由於當今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成了家中的“小皇帝”,家長很少讓孩子參加家務勞動,即使是農村的孩子也如此。長此以往,孩子身上的惰性越來越強。導致在學校開展的陽光體育活動中,有很多學生不情願參加,即使參加了也是能躲即躲,能避則避。記得我校在冬季啟動了冬季晨練,要求全校師生按班級排隊繞操場慢跑。活動中有不少同學就堅持不了,一圈沒跑完就叫苦連天,有的家長為了疼孩子,還打電話給老師要求孩子不參加晨練。可見孩子體質的下降並非全是學校體育課的責任,家庭的影響也很重要。家長要鼓勵孩子在學習之餘多參加適當的家務勞動,有條件的可以陪他們參加戶外的一些體育鍛煉,不斷地增強其體質和掌握運動技能,如跑步、羽毛球、乒乓球等。家校聯手形成合力,促使學生不斷地積累運動經驗,培養自我保護意識,這樣對減少學生在體育課上發生意外受傷有很大幫助。
(江蘇省泗洪縣青陽鎮孫何小學 223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