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新晉“國保”再度翻番背後(2)(1 / 2)

“年輕化”趨勢

說起文物、遺產,人們往往會聯想到那些有著千百歲“高齡”的古遺址、古建築。然而,在此次公布的第七批國保單位的名單中,入圍項目卻呈現出明顯的“年輕化”趨勢。

以南京為例,新晉22處國保單位中近半數都未滿百歲,包括1914年建成通車的浦口火車站、1928年建成的北極閣氣象台、1932年竣工開播的“東亞第一電台”、1934年的拉貝舊居等。

南京市文物局文物處副處長丁波告訴本刊記者,南京申報第七批國保單位的文物點共有63處,其中建於1900年以後的多達45處,占申報總數的七成以上。其中,最年輕的申報項目是始建於1983年的金陵飯店,隻有短短30年的曆史。

江蘇省文物局文物保護處相關負責人表示,金陵飯店雖然“晉級”失敗,但仍不失為一個很好的開始。“年輕化”趨勢不僅體現在新晉國保上,在省保和市保單位中也有所體現。

“年齡”問題引人關注,也引發了圍繞兩座長江大橋的爭論。此次,1955年開工建設的武漢長江大橋入選國保單位名單,呼聲甚高的1960年開工建設的南京長江大橋卻“意外落選”,讓不少人感到遺憾。有人認為,相較於武漢長江大橋,南京長江大橋則稍微“年輕”了些,因此“铩羽而歸”,但成為國保單位隻是遲早的事情。但也有專家認為,南京長江大橋之所以至今連市級文保單位都不是,主要原因是其仍然隸屬於鐵路部門管轄,每天承擔著超負荷的通車壓力,若入選國保單位,將麵臨降低通車量來保護其曆史文化價值的問題,權宜之下隻能落選。

“國保數量的變化反映了我國從文物保護向文化遺產保護的發展,反映了我國文化遺產價值認識的變化以及文化遺產概念的不斷擴展,也反映了世界遺產保護對我國國家一級文化遺產保護的帶動作用。”

清華大學國家遺產中心主任呂舟在媒體上發表評論。

呂舟說,從第七批國保來看,保護的對象從原來的古建築、石刻、石窟寺、近現代代表性建築等具有曆史、藝術、科學價值的對象擴展到了文化景觀、文化線路、工業遺產、20世紀建築遺產等具有文化、社會等價值的新的類型。而無論是五台山作為宗教聖地,西湖作為文化景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還是正在進行的雲南紅河哈尼梯田、大運河、絲綢之路申報世界遺產的工作,都在很大程度上為我們理解認識這些新的遺產類型的價值,保護管理這些新類型的遺產積累了經驗。

“在一些地方,錢正在成為遺產保護的災難”

國家對文化遺產保護的力度在不斷加大,但此項工作仍麵臨不少挑戰。南京工業大學教授、古建築專家汪永平告訴本刊記者,古建築修繕需要專業的文物勘測設計和施工隊伍,費用不菲,而目前資金補助明顯不足。南京市每年的文物維修資金隻有500萬元,而全市僅國保單位就有49處,還有更多的省級以下文保單位,資金就更難保障了。

有專家指出,《文物保護法》有關“誰使用誰修繕”的原則,也使文物修繕的不確定性增強。宮殿、寺廟、園林,等等,往往是重要的旅遊景點,也是會下蛋的“金雞”,容易受到關注與保護資金的傾斜。

而遺址類、墓葬類文物,因為遠離人群,價值難以“變現”,容易被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