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農業黃金期四大隱憂(1)(1 / 1)

中國農業黃金期四大隱憂

“九連增”成就輝煌,“十連豐”收獲在即,中國最長的農業黃金期仍然麵臨艱巨挑戰,使得農業工作須臾不可鬆懈。

當前,夏糧開鐮收割全麵展開,來自農業部的分析判斷,如果後期不發生大的自然災害,今年有望再獲夏糧“十連豐”,延續中國農業黃金期的發展大勢。

但是,中國的農業黃金期也麵臨諸多潛在和現實的難題。水、土地、人力等資源日益緊張,包括農村在內的環境汙染壓力愈發沉重,農業科技力量依然薄弱,對外依存逐步加深,農產品質量堪憂等。

專家認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在工業化、城鎮化快速推進的時代背景下,相對落後的農業如何不被邊緣化和弱勢化,實現農業發展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型跨越,和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由傳統小農生產向社會化大生產的加快轉變,直接左右著這一農業黃金周期的前景。

18億畝紅線能否守得住

此輪中國農業黃金期中,糧食多年豐產與播種麵積的穩定密不可分。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所長秦富向本刊記者表示,糧食播種麵積是決定糧食產量的關鍵因素,“中國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製度,為糧食的連年增產和保障糧食安全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但18億畝耕地紅線正麵臨持續挑戰。

來自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近十年,城市建成區麵積由2.6萬平方公裏左右,擴大到4萬多平方公裏,擴大了50%以上,土地城鎮化大大快於人口的城鎮化。

其中,有多少耕地被占,沒有確切而權威的統計數字,但是一個客觀的事實是,這種攤大餅式的城市發展模式,造成了土地的大量浪費。盡管國家有土地占補平衡政策限製,但實踐中,“占優補劣”的操作手法普遍存在。與此同時,麵對2030年65%的城鎮化率目標,耕地保護還將麵臨前所未有的持續高壓。

“不但保住18億畝耕地難度很大,即使現有農業用地中,質量也在下降。”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孔祥智為本刊記者分析,主要原因是,“生產者單純追求單產,過量使用化肥、農藥。”目前,國內中低產田比例達70%左右。

同時,日益嚴重的土壤環境汙染是擺在農地保護麵前又一個棘手的問題,農業麵源汙染、工業汙染、生活汙染等多種方式並存,農村環保成為環保大局中的薄弱一環,突出表現就是水汙染和土壤汙染。

《2012年環境狀況公報》的數據表明,中國十大流域的國控斷麵中,水質較差的Ⅳ-Ⅴ類和劣Ⅴ類水質斷麵比例超過了30%,而62個國控重點湖泊(水庫)中,Ⅳ-Ⅴ類和劣Ⅴ類水質的湖泊(水庫)比重則將近40%。至於土壤汙染,近期“鎘米”事件已經發出嚴重警報。

“九連豐”仍難擺脫緊平衡

糧食“九連增”是農業黃金期的顯著標誌,但農業生產的連年豐收並不意味著農產品供給的高枕無憂。秦富的判斷是,就糧食供給而言,總量上將處於緊平衡、結構上短缺與過剩並存的態勢。

孔祥智也認為,小麥、水稻、玉米三大糧食作物的自給率會維持在一個比較穩定的水平,但是,糧食之外的其他一些農產品進口規模會不斷加大。這一問題的國際背景是,隨著入世過渡期的結束和國內農業開放程度的提高,國際低價農產品持續衝擊國內市場,農業對外依存度日趨加深。

來自海關的數據顯示,2001年中國農產品貿易總額為279億美元,到2012年這一數字已是1757.7億美元。其中,出口632.9億美元,同比增4.2%;進口1124.8億美元,同比增18.6%。貿易逆差達到491.9億美元,同比擴大44.2%。專家分析,農產品進口就絕對數字而言,仍在合理水平,但從縱向發展觀察,進口增長的速度較快,背後透露的信號應引起重視。以糧食為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在2012年前11個月中,中國對三大穀物淨進口量已達到940.4萬噸,其中稻米175.5萬噸、玉米430.7萬噸、小麥334.2萬噸。這一數據分別是2011年同期的2.2倍、2.7倍和3.6倍。

糧食之外,一些大宗農產品也時常出現大量短缺。如2011年,中國進口棉花達330多萬噸,超過國內棉花總產量的一半;植物油進口627萬噸,占到國內植物油消費量的三分之一左右。尤其是大豆、棉花、乳品、種子等國內產業連續遭遇外來衝擊,外資對國內種子、化肥等行業的控製日益加強。比如種業,中國前10名種子企業的市場份額僅占13%。隨著絕對人口的增加、消費結構的變化、糧食能源化用途等因素,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期,中國糧食的需求量會持續擴大。秦富的團隊參考相關參數做的定量研究預測,到2020年,中國糧食總需求在6.04億噸左右,如果將大豆作為油料作物考慮在內,將超過7億噸。中國糧食安全長期麵臨較大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