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旬陽經驗第七節
河源文明
我在旬陽采訪期間,馬贇正在辦理離縣手續。
他2006年7月擔任旬陽縣委書記,2010年初調任安康市委常委、市委秘書長(但還兼著縣委書記),即將赴安康上任。
那天,我跟他一塊兒去段家河鎮調研。車上,他送我一本書。書名是《河源文明的理論與實踐》,作者是馬贇,由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厚厚一冊學術著作,由一個縣委書記寫出來,這真是不多見。
我翻了一下,馬贇研究河源文明,已經有10年時間了。
於是,我把話題又扯到南水北調上來,他說:一江清水供北京,是旬陽人民光榮的、曆史的責任,這首先是個感情和認識的問題,然後是個機遇。中央對水源地的生態建設、項目補償、生存與發展空間,提供了有利條件。按照規劃,咱們這兒的工業、農業生產都要達到循環經濟的要求,這對本地的結構調整、生產方式、消費方式、生活質量、居住環境、現代化進程等都是個促進。
旬陽在上世紀末,農業破壞生態達到極致,加上人口增長,已經林盡山空。全縣500萬畝土地,兩百多萬畝被開墾。植物鏈條斷了,動物鏈條斷了,水土流失嚴重。現在退耕還林已見成效,但任務還很重。
南水北調工程,迫使我們來思考水源地區怎樣發展。河源文明,就是要按照自然規律辦事,以水為核心來調整觀念,進行製度創新、技術創新,提高人的素質,改變傳統的思維。這對河源人民是一場革命。
水源地的保護和建設,全世界都在探索,沒有現成的模式,並且各國情況也不一樣,我們希望為總結出一條中國水源地治理和發展的模式,提供一些工作參考。
當然,我們也希望發達地區來主動支持河源地區的經濟發展,比如天津幫漢中,北京幫安康,武漢幫商洛……建立一種支持機製。
現在,河源地區老百姓的護水意識很強,這真是個好現象。
談到這兒,汽車已駛進段家河鎮。我們下了車,馬贇指著漢江北岸、公路兩旁起伏山巒上的成片櫻桃林,向我介紹說:段家河是旬陽的西大門,是漢江旬陽段的臉蛋,從外地來的人都要經過這兒。但這地方是石碴山,沒有土,過去樹木很少。搞一村一品工程,給這兒的定位是櫻桃。村民在石碴中挖坑,用炸藥在岩石上崩出眼兒,從別處把土擔過來填進去,栽下樹苗子,經過幾年維護,現在蔚然成林了。
我們找到前幾天上過中央電視台新聞鏡頭的曹廷全老人,並到他家看了看。曹廷全今年68歲,3個兒子分別在西安、江蘇、浙江打工,但他們老兩口不要兒子們的錢,自己種了5畝櫻桃地,有160棵樹。摘果時,西安、十堰、青島的商販上門來收購,每斤6元,一棵樹產果兩百多斤就收入一千兩百多元,再加上他還養著豬、雞,種有核桃樹,全年收入將近2萬元。平時他們花費很少,在信用社已經存了幾萬元。
曹廷全居住的薛家灣村,號稱千畝櫻桃村。去年陝西省委書記趙樂際經過這兒,看到遍山的果林既增加了農民經濟收入,還改善了生態,涵養了水源,美化了風景,高興得連連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