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旬陽經驗第一節

河源警鍾

旬陽縣總人口45萬,在陝南山區算是個大縣。漢江在旬陽境內流長84公裏,集水麵積3554平方公裏。

2002年,旬陽發生了震驚全國的“7·26”事件。這個秦巴峽穀中的山區縣,第一次上了中央電視台《焦點訪談》欄目,標題是《漢江:正在被汙染》。

情況是這樣的。旬陽縣因為鉛鋅礦儲藏量豐富,所以開礦、選礦很長時間成為當地的主要產業。工人們將開采的礦石運到漢江兩岸的選礦廠裏,加工成鉛粉和鋅粉。加工1噸礦石會產生0.7噸到0.8噸的尾礦廢渣以及大量的有害汙水。按照國家規定,選礦行業必須達標排汙,但在旬陽的礦山,所謂的治汙設施就是一個沉澱池,它是用沙包、石塊壘成的高2米左右的尾礦池壩,尾礦廢水排到這個池子,經過簡單沉澱後,就順著山溝直接流進了漢江。

因此,在漢江旬陽段,有一股散發著刺鼻異味的灰黑色汙水流進了江水中,在江上形成長長的汙染帶,和著清澈的江水一直向下遊流去,並在江邊形成黑色的沉積物。記者追根溯源,找到了一家距離漢江隻有幾百米遠排放汙水的企業,它是一家名叫新興的鉛鋅選礦廠。

記者在新興選礦廠尾礦汙水流進漢江的地方采集了水樣,經中國環境檢測總站檢驗後,結果鉛鋅含量超標驚人:鉛含量超標四十多倍,鋅含量超標70倍。而按國家汙水綜合排放標準規定,在1升廢液中,鉛含量不得超過1毫克,鋅含量不得超過2毫克。

麵對記者的提問,新興選礦廠一位工作人員說:“要達到國家治汙標準,沒有哪個廠子能達得到。所有的廠子沒有一個達標,如果必須達標的話,整個旬陽的選礦廠全部得關閉。”

記者進行了調查,果然發現在旬陽縣城沿江而下的四十多公裏的漢江兩岸,共有7家選礦廠,其中5家正在生產,它們的汙水排放情況基本都差不多,就是建一個尾礦池壩當做治汙設施。比如離縣城最近的鑫源選礦廠,它的尾礦池壩就緊挨著漢江,廢渣、廢水從尾礦池中滲出來,流下去,給翠綠的漢江水中摻進了白色帶狀物。

按有關規定,漢江旬陽段是南水北調水源地二級保護區,水質應該達到人畜直接飲用。現在,漢江水裏有尾礦的毒素,人還能吃嗎?

此事中央電視台一曝光,引起全社會的關注。執法部門采取嚴厲措施,關停了這些排汙的礦廠。

半年後,在第五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上,朱鎔基總理再次提到《焦點訪談》欄目披露的陝西省旬陽縣小鉛鋅選礦廠廢水嚴重汙染漢江的事件,並要求進一步開展生態警示教育。

就在這時,馬贇走馬上任,擔任旬陽縣縣長。

麵對各方麵的壓力,馬贇說:“7·26”事件是壞事,也是好事。壞事是大家都說了,旬陽太丟臉;好事是我們頭腦中要警鍾長鳴,吸取教訓,踏實工作,以此為動力,促進旬陽發展。

馬贇與旬陽縣委、縣政府各部門協商、討論,製定了縣域經濟發展思路,就是:生態立縣、工業強縣、文化興縣。他特別強調了一個難度最大也是最重要的目標:發展地方工業,促進經濟繁榮。

很多幹部有疑慮:旬陽在地方工業上出問題了,現在還要發展工業?南水北調水源區環保條件要求非常高,可以說限製了工業發展,這事怎麼搞?

馬贇說:我們要走一條發展綠色工業、環保工業、循環經濟的路子。從長遠看,工業經濟是強國強民的基礎。我們作為南水北調水源區,不能老是依靠國家的有限補償、補助和支持,還要自立,探索尋找自身的發展空間。

馬贇認為,山區人民需要苦幹和實幹的精神,也需要科學地幹,需要製度創新和技術創新。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發展河源文明。

有些幹部認為這是文人治縣,紙上談兵。

馬贇畢業於某大學中文係,先後當過山區政府辦公室綜合科秘書、科長、辦公室副主任以及副縣長、副書記、縣長等職務,對陝南山區尤其是漢江上遊一帶的情況比較熟悉。2001年,他作為“第二屆陝西青年領導幹部出國培訓班”成員,去加拿大溫哥華的西蒙菲莎大學學習了一年高級管理,國外在環境保護、生態建設和發展上的經驗,深深地觸動了他,啟發了他。

但是,在中國內陸腹地的山區縣,他的理念能不能行得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