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5章 心理特點(2 / 2)

孩子1歲半以前一直都很乖,逗他說話,或給他玩具,他都能作出靈活的反應,給了我們很大的快慰。不知為什麼最近他卻很不“聽話”了,好像故意跟我們對著幹,你讓他吃飯,他偏偏不吃,卻要玩小車;你讓這樣,他偏那樣,弄得我們很生氣,有時著急了,恨不得揍他一頓。

出現這種抗拒行為的原因,主要是因為這時的寶寶已開始初步認識到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了,有時候甚至不接受成人的勸阻,明明知道是成人不同意的行為,這時候隻要轉移孩子注意力就很有效:孩子要玩一個髒東西,你可以給他一個新鮮的玩具取而代之,或開始一項有趣的活動,這樣比簡單地禁止玩髒東西的效果要好得多。

如何對待孩子的抗拒行為,最主要的是要把握好孩子任性的程度,孩子的主動表現和自我主張是培養獨立性的起點。父母應該知道開放式的關懷可以長期影響孩子的自我形象和他們處理問題的方法,甚至是他們的健康。這裏給父母提以下幾點建議:

適當地讚揚孩子的行為,如“你搭的塔真大!”等。當然,這種讚揚應該準確、真誠避免過分的言辭。

不要提問或發布命令。你的任務隻是觀察,說出你的意見,而不是去控製或指導孩子。

當孩子開始調皮時警告或提醒他們,這是培養孩子自我控製能力的最佳辦法。

用表揚或欣賞來肯定好的行為,以此塑造積極性的行為,對孩子故意吸引你注意的行為不要去理他。

嬰幼兒亂扔東西的處理方法

寶寶漸漸長大,父母心裏也十分喜悅,但有時卻發現小家夥有時不免惹人生氣,比如亂扔東西就是常見的例子。他可能坐在那裏也不是生氣,相反顯得很高興,把你給他的玩具、圖畫書,甚至是吃的東西一個接一個地扔出去,扔的時候特別高興,可扔完了卻又要你去幫他撿回來,等撿回來了給他,他竟又扔起來。為此,有的家長很氣憤,寶寶也可能為此遭到斥責,結果呆坐在那裏,想扔可能又不敢扔。

但這並非是寶寶淘氣,故意惹父母生氣,而是其身心發展的自然而正常的需要。這時寶寶腦、肌肉、眼手協調都有較大的發展,他的潛意識裏就想把這一發展表現出來,有一種想要證明自己力量的意識,通過扔東西,寶寶手眼協調能力得到鍛煉發展,對視、聽、觸覺、身上的肌肉也都有促進作用,對腦的發育也至關重要,一方麵腦支配控製手的動作,手的動作又對腦神經形成刺激反應。

另外扔東西還促進寶寶對事物之間關係的認識、概括,對自我意識的萌發也有很大好處。當家長了解這些後,寶寶再亂扔東西時就不應加以斥責了,而應考慮給寶寶一些耐扔的摔不壞的東西。用一段線或細繩將它同床欄拴住,這樣寶寶扔出後又可自己拉回來。為了安全考慮,繩子不要太長,以免纏住寶寶。另外,不要讓寶寶扔吃的東西,當他發現他扔食物時就應把食物拿開,如果拿開後寶寶哭要可再給他並勸慰吃東西,如果他不吃,就再拿開。否則容慰易影響寶寶的食欲,養成不好好吃東西的壞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