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發育的主要特點
喜歡起身、爬行。
喜歡玩與人合作的遊戲。
喜歡看鏡中的自我形象。
喜歡觀察物體的不同形狀構造。
喜歡聽別人對他的言語和動作稱讚喝采。
喜歡做招手“再見”、拍手“歡迎”等動作。
認識能力的訓練
2歲小孩的兜裏,什麼破爛都有:糖紙、瓶蓋、石頭子、畫片等,他們把這些破爛都視為“寶貝”,也正是通過玩這些“寶貝”,發展了孩子的觀察能力和認知能力。
家長可以結合這些零零碎碎的東西教孩子認識事物特征。例如:這張糖紙是透明的,這張是不透明的;這個瓶子是圓的,那個瓶子是方的;這個瓶蓋是鐵的,那個瓶蓋是塑料的……無形中就能夠教孩子很多知識,培養了孩子對事物的認識能力。
另外,帶孩子上街、上公園時,一路上見到的東西,都可以講給孩子聽。如:這是公共汽車,這是卡車,這是小汽車,那是鬆樹、楊樹……還可以教孩子識別顏色。這一切都會使孩子的觀察能力逐漸地敏銳起來。
培養數學的概念
很多孩子到2歲已經會數1、2、3、4、5甚至更多了。但他們根本不理解數字的概念。因此必須聯係與數字有關的生活小事,反複訓練,才能逐漸使孩子對數字有所認識。
家長可以拿兩個蘋果,告訴孩子:“這是幾個蘋果啊?我們數一數,1,2,是2個。現在你拿一個蘋果給爸爸。”還可以拿其他的實物或玩具,反複訓練,讓小兒感知1和2的實際意義。等他對1和2的概念明確了,再教3、4……,也可以通過撲克牌遊戲,提高孩子學習的興趣。
準備一副比較漂亮的撲克牌,增加寶寶的興趣,教寶寶分辨每張撲克牌的不同點。如顏色區分、點數區分、圖案區分等。還可以教他玩拉大車的遊戲或從小排到大、從大排到小的順序排列。根據孩子每天玩的情況給予適當鼓勵。這個遊戲可以訓練孩子對物體的分辨能力和對數字的識別能力。
培養孩子塗塗畫畫
1歲多的孩子很喜歡塗塗畫畫,可以給孩子一根細木棍讓他在沙土地上畫,也可以給他一支鉛筆或蠟筆,讓他在紙上畫。家長可以先向孩子示範一下如何畫直線、畫圓圈、畫螺旋形,讓孩子學著去畫,即使他亂畫也不要去管他。當他畫了圓圈,雖然不圓也要鼓勵他,每天讓他畫1~2次,每次10~15分鍾,孩子會越畫越好。對自己手和手臂的控製能力也就會越來越強。亂塗亂畫是學習書寫、畫畫的萌芽階段,它能夠訓練孩子動手靈活、精巧,並能培養孩子的創新精神。
嬰幼兒做錯事的處理方法
幼兒做錯事是難免的,大體有以下幾種情況:
3歲的幼兒好奇心大,求知欲強,什麼事情總想弄清楚為什麼。家裏新買來錄音機,總想看看、碰碰,找找發出聲音的原因,結果弄壞了錄音機,遭到家長訓斥或“體罰”。
孩子模仿性強,家長平日的舉止言談是孩子模仿的對象,孩子說話帶髒字,遭到父母訓斥,既不服氣,也不明白,為什麼大人能說能做,我就不能說不能做呢?
還不能很好辨別好與壞,還未完全從“自我中心”中解脫出來。見東西就要,總認為都是“我”的,跟小夥伴要東西,不給就搶,就打人。
父母遇到孩子做錯了事,一定要先弄清楚原因,不可無原則遷就,更不可助長孩子的這種脾性,態度不能粗暴、生硬,也不能單調無味地說教,如:“你怎麼不聽話?”“你怎麼記不住?”沒講清道理,孩子聽不進去,反而會引起反感。要從正麵引導,對因為好奇所犯的錯誤,肯定有好的一麵,同時也應指出哪兒不對,錯在哪兒,怎樣才對。家長除了對孩子進行正麵教育外,要能表示出信任孩子能夠改正錯誤的態度,隻有這樣做,才能讓孩子改正錯誤。父母平時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給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
嬰幼兒“自私”的處理方法
寶寶已有2歲多了,但有時仍顯得很“自私”,有強烈的占有欲,例如在別人家做客時,會不聲不響地抓住一些好吃的東西或一個好玩的玩具不放。若強行從寶寶手裏拿走,寶寶便會大哭不止。在和小朋友一起時,總不願把自己的玩具與他人分享,並會去搶奪別人有趣的玩具。
然而這並不是寶寶自私。這個年齡的寶寶隨著自我意識的發展,已能強烈意識“我的”這樣的概念,但仍不能明確意識到“我的”、“你的”、“他的”等概念,於是,他便會對自己感興趣想要的東西都認為是“我的”,表現出強烈的占有欲。由此可見,寶寶的以上行為隻是其心理發展過程中的一種正常現象。大人對寶寶這種正常的表現不應感到不可理解,嚴厲斥責。父母可語氣溫和地跟他講一講簡單的道理,不過有時可能也無效。若是寶寶在小夥伴玩耍中經常搶奪別人的玩具,可讓他多和稍大些孩子們一起玩,讓他學會收斂自己,假如寶寶的玩具經常被別人搶奪,則可讓他與較小一些的孩子一起玩,以減少受侵犯的機會,利於自我意識的發展。大人也不要強迫寶寶將自己喜愛的玩具讓給別人,這樣做不好。這樣不僅不會讓寶寶懂得禮讓,而且會讓寶寶誤會大人也要搶奪他的玩具,從而護得更緊。隨著寶寶自我意識的進一步發展,對“我”、“你”、“他”的概念便會有進一步的認識,這種強烈的占有欲、“自私”就會明顯好轉,寶寶在對別人的玩具感興趣時會懂得借,也會把自己的玩具與小夥伴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