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小兒斜頸後,如不及時糾正,患側麵部軟組織可隨體格生長而進一步變短,頸深筋膜攣縮變厚,斜角肌變短,頸動脈鞘與血管攣縮,最後顱骨發育不對稱,頸椎甚至上胸椎出現脊柱側彎畸形。
治療原則應在小兒斜頸確診之後即采取措施。早期可對腫脹部位作手法輕柔按摩,伸展攣縮的胸鎖乳突肌,每次伸展肌肉時維持時間2~3秒。這種伸展動作每天4~6回,每回作10~20次。以上按摩應教給父母來完成。另外,喂奶時,睡眠的枕墊以及用玩具吸引病兒注意時,都應重視姿勢的糾正。
如采取上述治療措施後未見症狀好轉或被誤診的1歲以上病兒,則需手術治療,切斷或部分切除攣縮的胸鎖乳突肌的胸骨頭與鎖骨頭。
嬰幼兒嘔吐治療方法
新生兒由於嘔吐調節中樞發育不完全,胃容量小而呈水平位,胃入口(賁門)處括約肌較鬆,所以,容易發生嘔吐。
剛生下不久,還未開奶就開始嘔吐,吐出物像泡沫樣或含少許咖啡樣物,但全身情況尚好,胎糞排出正常,無腹脹,分娩時有產程過長或窒息者,可能因吞入過多羊水所致,待羊水吐盡後嘔吐自然停止。少數嘔吐嚴重者可用導管抽出胃內容物,並用生理鹽水洗胃,症狀便可緩解。對於因難產、高位產鉗、吸引助產等引起分娩損傷的和有窒息的小兒發生嘔吐,需注意顱內出血,這時常伴有嗜睡、突然尖叫、抽痙、前囟飽滿等神經係統症狀,全身情況亦較差。
出生不久,或剛開奶,一吃即嘔吐,無胎糞排出或排出量極少時,常常有可能為胎糞粘稠引起梗阻,或消化道畸形所致的梗阻。由胎糞粘稠引起的,灌腸後大便通暢即能解除。消化道畸形可有食道閉鎖、十二指腸閉鎖、腸旋轉不良、無肛等,除嘔吐和無胎糞(或極少)排出等共有症狀外,如梗阻位置較高,則嘔吐頻繁,腹脹不明顯,或上腹脹而下腹空虛;梗阻在十二指腸以下的,嘔吐物含膽汁;梗阻位置低的,嘔吐發生較晚,嘔吐物中可有糞便,腹脹明顯。對這類畸形的患者,盡量爭取早日手術治療。
出生1~2周後發生嘔吐,全身情況很好的常常因喂養不當所致。當小兒食量已增加,而母奶不足或牛奶過稀,小兒饑餓,吸奶時咽下大量空氣,或人工喂養時奶頭開孔過小、過大,牛奶不充滿奶頭,都可以讓小兒吞入空氣,當咽入的大量空氣從胃內排出時便發生嘔吐。此外,牛奶過熱、過冷、量過多或吸奶後翻動小兒等也會引起嘔吐,有時嘔吐可呈噴射狀。隻要注意喂養方法,吸奶後豎抱起小兒輕拍背部,待至噯出吞入空氣後再半臥,就不會發生嘔吐。如果胃出口(幽門)處肌肉痙攣、乳汁不易通過,也會發生嘔吐,吸奶前給予解痙藥物能有效。因新生兒的胃遊離度和活動度大,進食後會發生胃扭轉而嘔吐,可於吸奶後取身體稍抬高右側臥位以預防。對於小兒喂飽後不久吐出小量乳汁,一般情況良好,食欲正常,吐後不啼哭,亦不伴有其他任何症狀和體征,通俗稱為“溢奶”,這是屬於正常現象。
如出生2~3周後開始嘔吐,每天數次,逐漸頻繁並發展為噴射性,每次進食後半小時左右就發生劇烈嘔吐,吐出量有時比進入量還多,吐出物無膽汁,吐後食欲仍正常,並因長期持續嘔吐而逐漸消瘦的,可能為先天性幽門肥大性狹窄,本病在男嬰多見,進食時在腹部可見到胃蠕動波,有時在右上腹可摸到像橄欖大的硬塊是肥大的幽門,一般需要手術治療。
新生兒在胎內、出生時、出生後都很容易感染,如敗血症、肺炎、腦膜炎等,嘔吐可以為這些疾病的症狀之一,因此,新生兒任何時期出現嘔吐,伴有這些疾病的相應症狀,或全身情況差時,應及時就診治療。
嬰幼兒百日咳治療方法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杆菌引起的一種急性呼吸道傳染病,主要由飛沫傳染。細菌侵入人體呼吸道生長繁殖,呼吸道粘膜發生炎症,產生大量粘稠分泌液。百日咳流行較廣,一年四季都可發生,以冬末春初多見。任何年齡的兒童都可患百日咳,但以1~6歲為多。
百日咳的臨床特點是陣發性、痙攣性咳嗽,常伴有深長的雞啼樣吸氣聲。病人是惟一的傳染源。傳染期長,從潛伏期末的1~2天,至病初的2~3周,均有極強的傳染性,這正是集體兒童中易流行此病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