鉀、鈣能促進鈉的排出,減輕鈉的副作用,預防高血壓。常見含鉀高的食物有:橘汁、胡蘿卜汁、乳類、肉類。常見含鈣高的食物有:蝦皮、海帶、紫菜、綠葉蔬菜、乳類、黃豆及豆製品、粗麵、粗米等。
動植物蛋白比例適當
不宜讓孩子一味吃肉,要養成孩子多吃豆類食物的習慣。豆類蛋白質具有顯著降低膽固醇的作用。一般膳食中,豆類蛋白要占總蛋白質攝入量的1/4~1/3.因此最好每天給寶寶食入一些豆類及豆製品。
保持理想的體重
食物總量及高脂肪、高膽固醇、高糖、多奶油食物攝入過多容易引起肥胖,肥胖不僅影響孩子的身心發展,而且容易患心血管疾病。因此一定要使寶寶合理膳食,積極參加身體鍛煉,預防肥胖,保持理想的體重。
培養幼兒禮貌進食的方法
隨著社會的進步,物質文化生活的提高,兩個文明建設的日益重視,人們文化修養素質不斷提高,日常生活中處處講究文明禮貌。同樣進食就餐也要講究禮貌。文明禮貌地進食可提高食欲,幫助消化,促進營養素的攝入。所以自幼要養成禮貌進食的習慣。
禮貌進食包括以下內容。
講究進食衛生:飯前洗手,專人專餐具,用自己的小碗、小勺、碟子、筷子,不吃不潔的食品,不揀桌上、地上的食物吃。
講究就餐禮貌:進食時間到就洗手入室,不要貪玩拖延。進食時不戲嬉、不大聲喧嘩、細嚼慢咽,喝湯時不應有大的響聲。不搶食、不獨占食、不挑食。夾菜時不東挑西揀,不要上下翻攪。殘渣、皮骨等廢物不亂扔。不用手抓食物。不邊吃飯邊玩或邊吃邊看書。打噴嚏或咳嗽時應臉朝向旁邊,用手帕或餐紙捂掩鼻口部,碗內不剩飯菜。飯後不用衣袖抹嘴,不用衣服擦手,飯後協助家長收拾餐具、抹餐桌。
幼兒適用筷子吃飯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喜歡上了外國的洋東西,似乎洋人的一切都好,甚至吃飯所用的工具也是外國的好,不少人已不再使筷子,而是用起刀子、叉子、勺子,即使是不吃西餐時也如此,甚至影響到孩子。其實這是不對的。專家認為,兒童還是用筷子吃飯好。
一般孩子到了2~3歲,就喜歡模仿大人用筷子吃飯,有拿筷子的要求,這時父母就應當因勢利導,讓他們學習用筷子進餐。但一些家長認為孩子使用筷子不熟練,邊吃邊掉飯粒,吃得太慢,常常不讓孩子用筷子進餐。這種因噎廢食的做法,同樣是錯誤的。
日本人特別重視用筷子吃飯,並視之為“國粹”,日本人甚至把其機靈勝過西方人也歸功於使用筷子。近年來,日本出現“筷子熱”,還規定每年8月4日為“筷子節”。文部大臣提出恢複使用筷子的計劃,有90%的學校在餐桌上收起勺和叉,而放上筷子,並且要求家長協助,讓孩子在家裏也用筷子進餐,在社會上還出現專門教授使用筷子的營業性培訓班,筷子是日本市麵上的暢銷貨。為何日本人如此重視使用筷子呢?
據日本科學家研究:用筷子夾食物是一種複雜、精細的動作,可涉及肩部、臂部、手腕、手掌和手指等30多個大小關節、50多條肌肉的動作。對兒童說來,每日3餐使用筷子,不但是一個很好的鍛煉手指運動的機會,而且有促進其神經發育的作用。有人曾調查50個不同層次的家庭,讓家長回憶其子女用筷子進餐開始時間的早晚。統計發現,在72名子女中,有9人很早就使用筷子進餐,其智商和學習成績都比一般孩子高。
綜上所述可見,孩子還是用筷子進餐好。傳統的不一定是落後的,我們應該繼承並發揚好的傳統,揚長避短,行之有效。
幼兒看電視為何影響視力
現在幾乎家家都有電視機,而且彩電占很大比例。看電視有很多弊病,一方麵彩電釋放出的射線對近距離觀看的人有害;另一方麵,在家庭中很難調整對幼兒適宜的室內光線、收看距離和角度。嬰幼兒眼肌調節能力較成人差,對於電視光線時強時弱,快速的、跳躍式的變化很難適應,容易造成視覺疲勞,時間長了可引起近視、遠視和斜視等視力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