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家長認為,小孩子的想象力隻不過是些不著邊際的胡思亂想,其實這是非常錯誤的。愛因斯坦曾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並且是知識的源泉。在孩子的小腦袋裏,總是存在著五彩繽紛的世界和幹奇百怪的事物,他們想飛上天空,潛入蟻穴。這種豐富的想象力不僅是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更對培養孩子的繪畫、音樂、文學等才能起著非常大的作用。
很多家長隻重視孩子考試分數,而忽略了讀書的價值,因此,很多孩子也隻看到讀書是為了爭取高分,自然對讀書不會產生興趣的。這種隻重視分數的思想本事是大錯特錯的,現在學校裏提倡的是素質教育,能夠學有所用,才是關鍵。
朋友家的兒子李銘上小學一年級,每天的主要任務就是讀書學習。他媽媽十分重視兒子的學業,時時叮囑兒子要勤奮學習,李銘表現得也很合作。
一天,媽媽見到李銘桌子上放著很多本書,以為兒子在主動溫習功課而暗自高興,好奇地翻閱書本,豈料這一番,卻有重大發現——書本下競放著一本漫畫書。
媽媽很生氣的大聲斥責李銘,沒想到孩子競大喊:“我不要再為你而讀書了!”
媽媽一時呆住了……
李銘之所以生氣,就是因為感到媽媽並不關心他,關心的隻是他的學業,並且他會認為媽媽是壓迫者,而自己是一直在媽媽的壓迫下學習。
這種情況還很多,有些家長不僅催逼孩子溫習功課,還要讓孩子做大量的練習,孩子自然會對學習失去興趣。
讓孩子自覺學習,首先應該讓孩子明白學習是為了幫助他把書本上學到的知識,應用在日常生活中,讓孩子感到學有所用,才會有學習的動力。家長不應隻懂得催逼孩子,應該尋找方法,讓孩子覺得學習有樂趣,當孩子能夠樂在其中的時候,他們才會對學習有興趣。
有夢想的孩子,往往都是上進的,正因為夢想,孩子才有強大的求知欲,以求達到夢想的彼岸。
美國有一個男孩,他的父親是一位馬術師,他從小就必須跟著父親東奔西跑,一個馬廄一個馬廄的四處奔波,男孩的求學過程並不順利,初中時,有一次老師叫全班同學寫報告,題目是《我的夢想》。
他洋洋灑灑的寫了七張紙,描述他的偉大誌願,那就是想擁有一座屬於自己的牧馬農場,並且自此畫了一張200畝農場的設計圖,上麵標有馬廄,跑道等位置,然後在這一大片農場中央,還要建造一棟4000平方米的豪宅。第二天,他將他的心血之作交給了老師,兩天後他拿回了報告,報告第一頁上打了一個又大又紅的“F”,旁邊寫了一行字:下課後來見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