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男孩篇60分是天才的起跑線(4)(3 / 3)

家長替孩子們做他們自己能做的事,就是對他們勞動積極性的最大打擊,等於對孩子說:“我不相信你的能力,我來替你做,我比你強,比你聰明,比你有經驗。”如此教育下成長的孩子,雖然高大強壯,儀表堂堂,個性卻是畏畏縮縮的,缺乏勇氣和能力,將來又怎麼能得到擔當重任的機會呢。

因此,父母一定要從小培養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讓他們在實踐中學會做事,學會獨立。

1.引導孩子自己做事的獨立意

在西方國家,父母常常讓孩子自己照顧自己,孩子兩歲半以後,上廁所都由孩子自己處理。盡管大人們事後要檢查,但十分注意讓孩子自己去做該做的一切。由於他們從小就重視對獨立精神和獨立能力的培養,因此,西方的兒童大多具有較強的獨立意識。

一個四歲的美國小男孩在彎腰吃力地係鞋帶是,一個路過這裏的中國學者提出幫助他,卻遭到拒絕。

小男孩問中國學者:“你知道我多大嗎?”

“不知道,可我想你應該很小。”

“我已經不小了,我都四歲了。”

很顯然,孩子認為自己已經長大了,係鞋帶這樣的小事應該由自己來做,孩子的這種獨立意識在美國是很普遍的。

我們的父母應該知道照料孩子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使孩子生活得舒適、幸福,更重要的是在照料過程中要讓孩子逐步學會生活自理,進而掌握獨立生活的能力。如果做父母的隻想讓孩子生活的舒適,把孩子的事情全都包辦代替,不讓孩子自己動手、動腳、動腦,那麼父母就等於把孩子的手、腳、腦都束縛起來,這樣做的結果隻能是孩子什麼事都不能做,也不會做。將來孩子長大,離開家庭、父母,進入社會獨立生活、工作,就沒有生活自理的能力,這不但會給孩子今後的生活帶來諸多不便,還會影響他們的工作和生活,所以,父母要從小培養孩子自己做事的獨立意識。

在家庭中,讓孩子動手的機會很多,除了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外,還可以有目的的讓他們做一些他們有興趣的事情。

(1)繪畫、剪紙、泥塑等藝術活動。讓孩子們參加藝術活動,是培養孩子的觀察力、想象力、創造力的重要教育手段。觀察事物隻是認識世界的起點,在孩子觀察到種種新鮮事物以後,必須鼓勵他們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出來。而繪畫等藝術活動最能發揮兒童的自由想象力,又發起創造性思維及參與意識,對形成他們的動手能力十分有利。

(2)使用勞動工具和家用電器,可引導孩子使用鋸、錘、鉗、螺絲刀等工具,安裝、修理或製作簡單的學具、家具或其他日常生活用具。也可按照使用說明書,指導其學習使用洗衣機、錄音機、電視機、電冰箱等各種家用電器。但這些引導都要注意安全,要始終關注其操作過程。

(3)采集製作標本或製作玩具。可在假日裏帶孩子們去野外采集製作各種植物標本,積少成多,形成有目的有益活動。可以利用現有條件,竹、木料或其他材料,製作各種簡單的玩具。或購置玩具材料,組裝成玩具。此外,還可以引導孩子用紙和竹子製作風箏、燈籠,用塑料繩編織各種工藝品,還可帶孩子編織毛衣、繡花等。

3.培養孩子良好的自理習慣

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提出“凡是兒童自己能做的,應當讓他自己做”的教育原則。《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也明確指出要培養幼兒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生活自理,簡單地說就是自我服務,自己照顧自己,它是一個人應該具備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

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對促進幼兒各方麵的發展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在動手操作中,幼兒的手指靈活性,動作協調性,手眼協調一致的能力都能得到有效鍛煉,其他各方麵知識也能融會貫通,從而促進幼兒智力發展。更主要的是,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於培養幼兒的責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處理問題的能力,對幼兒今後的生活也會產生深遠的影響,是孩子一生的財富。然而,現在孩子的一個普遍特點就是生活自理能力差,比如在晨檢時,我們經常會發現幼兒到了衣帽間,伸開胳膊等著老師或家長給他脫外套;在樓梯上,經常會碰到抱孩子上、下樓的家長;甚至大班幼兒午睡起床後穿反了鞋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