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似乎都見過這樣的場麵,父親很嚴肅地對孩子講:“在外麵跟別的孩子打架,你要是打贏了,回來後我獎勵你,給你買好吃的、好玩的。如果是你打輸了,吃了虧回來後我還要揍你!”有時候孩子在外麵和夥伴一起玩,受了委曲,父親對著孩子訓斥道:“你為什麼不打他,他比你個子還小,怎麼就打不過他!”如今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父母疼愛孩子,都怕自己的孩子在外麵吃虧。
灌輸給孩子不吃虧的思想,很容易使孩子斤斤計較,事事從個人利益出發。幾個孩子在一起玩時我們可以看到,總有個別孩子,他們不是置身遊戲的快樂之中,而是在爭比別人多玩幾次,多享受幾回,一旦沒能滿足自己的心願就開始發脾氣,和同伴們賭氣。本來很愉快的遊戲,鬧得自己一肚子氣。
灌輸給孩子不吃虧的思想容易使孩子變得孤僻。如今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他們在家裏找不到同齡人的共同語言和遊戲的夥伴,隻有和其他家庭的子女才能實現“互惠”。兒童最大的心理需求就是和同齡人在一起。同齡人有著平等的能力、智力,有共同語言,他們在一起很容易相互學到知識和智慧,從而帶來各自的心理滿足。兒童團體最排斥的是那些斤斤計較,不能給大家帶來利益的孩子。因此,不吃虧的孩子,在集體中會受到排斥、孤立。他們隻能獨自呆在家裏,感受孤獨,也學不到同齡人的知識和智慧,顯得比同齡人幼稚。
灌輸給孩子不吃虧的思想,使孩子將來難以適應社會。一個人的價值可以用他對社會的貢獻大小來衡量,隻講索取,不講奉獻,是我們這個社會所不提倡且人人反對的。人們往往不願意與這種人協作,這種人也難以在社會生活中找到一席之地。
不知道家長是否意識到,讓孩子以拳還拳,以牙還牙的同時,也使孩子失去了愛心。為人父母者,無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一生順利、時時處處都在愛的懷抱裏,然而,有多少人想過,除了讓孩子躺在家庭的溫床上享受溫暖,還要培養孩子的愛心呢?孩子遲早要長大成人,要參與社會競爭,僅僅有父母之愛是不夠的,是不能給他帶來一生的幸福的。人生快樂同樣離不開同伴的愛、集體的愛、社會的愛。所以愛永遠是雙向的,你要得到愛,必須自己要有愛心,隨時準備向別人——父母、同學、同事甚至是陌生人獻出你無私的愛。而教孩子以拳還拳,以牙還牙,如何能培養出孩子的愛心呢?
一些幼兒教育專家曾在北京朝陽區的一家幼兒園裏進行一組耐人尋味的心理測試。專家們問孩子:“你玩得好好的,有個小朋友突然打了你,你怎麼辦?”一個男孩脫口而出:“我拿鞭子抽他!”其他57.1%的孩子也都是同樣的心態:我不能吃虧,我要報複!有些回答更讓人心驚肉跳:“打他屁股”、“告警察抓走他”、“卡死他”、“勒死他”、“電死他”、“把他賣了”等等。
調查中還有一個題目是“一個小妹妹發燒了,她冷得直哆嗦,你願意把外套借給她嗎?”結果半數的小朋友都找出種種理由不願意借。
事實就是這樣讓我們難以置信。雖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如此缺乏同情心、缺乏愛心,不能容忍別人,甚至對人有些殘酷,這至少讓我們警醒了。如果這些孩子長大成人後仍然是這個樣子,將是一件多麼可怕的事情!換個角度想一想,如果我們的孩子都生活在這樣的環境裏,爾虞我詐,人人自私殘酷,沒有愛、沒有同情心、沒有寬容、沒有正義,不是同樣的可悲嗎?
要培養孩子樂於奉獻、甘於奉獻,關心他人的道德品質。過去是一母同胞弟兄多個,家庭中自然形成了兄弟姐妹相互關心、相互照顧的局麵,養成了關心、照顧他人的品質。如今都是獨生子女,幼時家中無人需要他們關照,而將來的社會,幾乎全部由獨生子女組成,要想讓孩子融入社會,就要有意識地補上這堂“關懷”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