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1 / 1)

對孩子的愛不隻是一種

平日裏,在與同齡的媽媽聊天中,大家的話題永遠離不開孩子,說著說著不少媽媽的話裏就會流露出無奈與失望。接著就是不理解,她們不明白自己無私的愛卻毫無收獲,為什麼自己的孩子總是那麼不懂事,那麼不出色,那麼不盡自己的意。

爸爸媽媽們在納悶:我對孩子的愛還不夠嗎?孩子生下來,我們不舍得穿,不舍得吃,把一切好的東西提供給孩子。可為什麼孩子就是不理解這份愛?

可是在孩子看來呢?

之前一段時間,一家網站做出了一個名為“父母皆禍害”的專題。

點擊率很高,也吸引了很多青少年。我看到後,不禁心頭像針紮了一樣疼。

我們做父母的到底是怎麼了,讓孩子們發出了這樣的呐喊。看著很多孩子寫下的文字,我才明白,他們一樣需要愛,可是他們不需要父母任意擺布的“愛”。

我相信,幾乎當家長的,都是那麼深愛自己的孩子,那麼無私地、心甘情願地為孩子做著一切自己能做的事情。但是,你是否知道,愛孩子有很多種方式,不僅僅是給孩子留了多少好吃的,不僅僅是省了錢給孩子報了多少特長班,有時候,一句理解的話、一個信任的眼神更能讓孩子感受到爸爸媽媽的溫暖和愛意。因為在孩子的成長中,他們更需要爸爸媽媽理解的愛、支持愛、信任的愛。

一位和我年齡相仿的媽媽問我:“為什麼你的孩子能那麼懂事?你怎麼教的?”我說:“我沒怎麼教他。”另一位朋友問:“你平時怎麼管孩子的?”我說:“孩子的事情,我還真管得不多。”一位家長問我:“你孩子上的哪所學校,上的哪個輔導班,我讓我孩子也好好學一學。”

我說:“孩子從小到大,沒上過輔導班。”

我的回答既得到了很多朋友的羨慕,也得到很多朋友的不解。我想,不是他們不愛孩子,而是他們把對孩子的愛框定在“教好、管好、學好”。很多時候,他們更是把原本的愛這樣一點點地縮小了,限製了。

也正因為如此,孩子對爸爸媽媽付出的愛開始反抗,開始呐喊。

每次看到這樣的事情後,我就特別想說點什麼,也很想寫點什麼。

索性,我把養育兒子呱呱的生活片段整理起來,也將我看到的現象整理好,寫給周圍的朋友看,希望她們能把對孩子的愛再擴大一點點。

就這樣,朋友們發來郵件、打來電話說:“你怎麼不早點給我提這些意見呢?”

我說對大家有幫助就可以。

朋友們說:“太有幫助了,多寫點,也能讓我愛好我的孩子。”

朋友們很期待,很期待我能說出有意義的觀點和方法,以提供給他們,而我卻感覺有些力不從心。我力爭在盡快的時間將養育孩子的觀點提出來,也盡我所能將道理說清楚,希望能讓更多的朋友在讀的時候能感覺真的有所幫助。

在這裏,我想先說明的是,我的孩子呱呱不是天才,也非精英。

但在我的心裏,他從出生後就是一個與眾不同的孩子,他有自己的喜好,有喜歡的玩具,也有不喜歡吃的菜肴,有讚同我的時候,也有不同與我的觀點。而這些又和很多很多的孩子一樣,因為每個孩子天生就各有特點。我在生活中,一貫采取“不教、不學、不管”的原則,不教孩子怎麼和大人說話,不教孩子怎樣照著書本上的天才兒童去做去學;不報孩子渾身上下沒有的潛能班,不學一些書上宣揚的“高分技巧”;不去幹涉管束孩子的社交、不翻看孩子的日記,等等。我高興的不是他拿回及格的成績單,高興的不是他拿回來多少的薪水,而是他對世界、人生、生活有自己的獨特的思考。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我也有辛苦,也有勞累,也有過錯。當聽到孩子咿呀學語,叫第一聲“媽媽”時,我想我要做的不僅僅是愛他,更要做的是愛好他;當孩子第一次和我爭辯時,我才發現我不僅要愛孩子,更要尊重孩子的想法;當我過生日收到孩子親手繪畫的卡片,我感激生命裏有孩子。在孩子的身上,我看到了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看到了青春年少的遠大夢想、也看到他對未來的激情與當下的拚搏。

我想,這正是孩子給我們帶來的生命的力量吧。

就這樣,孩子一天天在長大,在點點滴滴的生活中慢慢長大。我也希望更多的家長,以更多的愛、以不同方式的愛讓孩子幸福而快樂地成長與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