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家長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教育孩子學會欣賞別人
教育孩子學會欣賞別人的優點和長處,積極主動向他人的長處學習,這樣不僅可以保留著自己的長處和優點,也讓自己又多了一種優秀的品質,成了一個心懷寬闊的人,使他的個性日益完善。
2.培養孩子流暢的表達能力
包括文字表達和口頭表達。例如多向老師提問題,向同學總結自己一天的學習心得,或者向家長彙報今天在學校裏發生的事情,等等,以便培養創新的個性。
3.鼓勵孩子在課堂上積極的發言
課堂積極舉手發言,有什麼不懂的地方立即向老師發問,向同學谘詢,以便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保證注意力高度集中。
4.教育孩子拓寬學習視野,學會融會貫通
注意各個不同的學科之間的互通性,如曆史和語文、政治的整體性聯係,數學與代數的母子性聯係等,以便掌握得更加牢固。
5.引導孩子係統地學習
對所學的東西要一點一滴地串起來,幫助孩子找到規律。例如說:根據課本的前言以及目錄,尋找這本書的係統,將零碎的小知識串成係統的知識。
習慣83.糾正孩子生搬硬套別人學習方法的壞習慣
正確對待別人的經驗教訓。曾經有個關於高考的“黃岡神話”,它有許多稀奇古怪的版本,最典型的要屬關於水桶和鞋子的故事。因為黃岡這地方,山多蚊蟲也多。據說,學生們每天複習至深夜,為了避免蚊蟲叮咬,於是一人一隻塑料桶,把腿泡在水桶裏。——“黃岡狀元”都是這樣熬出來的。
又據說,黃岡地方經濟不很發達,農村學生居多。老師為了激勵學生上進,在每間教室裏擺兩雙鞋子:一雙皮鞋,一雙草鞋。老師說:“你們要努力呀,考上了大學就穿皮鞋,考不上大學就穿草鞋。”——“黃岡狀元”都是這樣逼出來的。
雖然黃岡中學副校長董德鬆已經一再重申這是些無稽之談,但是已經有學校開始一一效仿了,這樣的生搬硬套的行為有時並不隻是發生在遙遠的地方,而是發生在身邊。
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有一部分同學總是不愛自己動腦筋。做作業時,遇到攔路虎就大膽地拿起別人的作業本大抄一氣,甚至自己解的結果明明不等於那個數,他也要硬寫上那個數,他寧願相信別人,也不願相信自己。總結學習經驗時,也是這樣,一味照搬照抄別人的經驗教訓,結果隻能事倍功半。
有這樣一個故事:伯樂是曆史上著名的相馬師。他的年歲大了,一心想將自己的相馬術傳給自己的兒子,以免這門學問失傳。可惜他的兒子不爭氣,從來不肯認真學習。伯樂臨死前,把兒子叫到了床前,將記錄著自己幾十年相馬經驗的筆記交給他,囑咐他一定要找到一匹千裏馬。伯樂死後,他的兒子就出門尋找千裏馬,走著走著,在路邊見到了一隻癩蛤蟆,他想:筆記裏不是說千裏馬的頭骨清瘦、眼睛有神、跳躍有力嗎?好極了!我找到千裏馬了!原來相馬這麼容易,我比父親高明多了!這個故事正說明了生搬硬套他人經驗的愚蠢之處。
這個故事也告訴我們,別人的經驗生搬硬套不得,最後倒黴的還是這些投機取巧、沒有好好學習別人經驗的人。
有一天,美國的麥克勒飯店總台走來一位客人。他氣衝衝地質問總台服務員:“一位服務員跟我爭吵。我要你決定誰是誰非?你別管吵什麼。你隻告訴我誰是誰非!”總台服務員問:“不聽一聽他是怎麼說,就要我決定嗎?”客人說:“他怎麼說、我怎麼說你都不用管。”總台服務員心想這人一定是酒喝多了。他聳聳肩說:“好吧。我對他的了解要比對你的了解多得多,要我說的話,是他對。”客人一聽,就掉轉頭回到了房間,取了行李便退房離開了飯店。
在場的人中有一位名叫E.M.斯塔特勒(1863—1928)。他13歲進這家飯店當服務員,當時是飯店服務員領班,年紀還不到16歲。在看到這一切之後,他在永遠隨身攜帶的一本筆記上寫下了幾個字:“客人永遠是正確的。”後來這句話成了美國服務領域的一個最基本的準則。
而我國飯店學習外國經驗時,就是相對地重硬件,輕軟件;重建設,輕維修;重日常操作,輕持續培訓;在培訓中又重服務技巧,輕服務理念。比如“客人永遠是正確的”這一理念,若不從入店培訓開始灌輸,若允許員工找客人身上的岔子,甚至跟客人“爭理”,那麼,飯店硬件即使一流,客人還是不會滿意,不會有愉快的經曆,不會成為回頭客。由此可見,我們學習別人的經驗時,應該充分注意到其中核心的部分。
從前,一位教書先生曾經給自己的學生講解短篇小說的五大標準,說是:第一要簡潔、明快;第二要有宗教意義和傾向;第三要有男女私情;第四要反映社會的真實麵貌;第五要描繪人類的矜持而高貴的操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