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摒棄壞習慣是成就人生的前提(1)(3 / 3)

習慣75.糾正孩子兩耳不聞窗外事的壞習慣

“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讀聖賢書”的時代已經逝去,今天,素質教育個性化的呼聲日益高漲。學生們再也不能做隻會打洞的鼴鼠,應該鑽出地麵,呼吸新鮮自然的空氣,接觸沸騰真實的生活,欣賞絢麗多彩的大千世界。

三年級語文課,老師宣布開講《小蘿卜頭》。首先是背景介紹——國民黨的白色恐怖。老師為了活躍氣氛,提了一個非常簡單的問題:“你們對‘白色恐怖’了解多少,清大家暢所欲言。”教室裏鴉雀無聲,老師納悶了:“今天學生怎麼那麼不積極?難道……”一分鍾後,終於有個學生舉起了手。老師舒了一口氣,鼓勵說:“請你大聲告訴大家!”學生答道:“老師,白色恐怖是因為當時中國的氣候霧多,所以叫白色恐怖吧。”聽了回答,老師怔住了。

學生對社會的了解是何等的貧乏!古人說“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讀聖賢書”,這有它積極的一方麵,學習必須要專心,一心不能二用。但是如果走向極端,學生就會成為書呆子,根本不關心社會的發展和變化,與社會絕緣。這樣做的結果是,學生在課堂上接受的知識與社會生活完全脫節,成為抽象的虛體,聖賢書成了僵死之書,無用之書。於是讀書成了一件極其痛苦的事情,“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陶行知先生說過,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學校教育不能脫離社會。學生應該參與社會生活,了解社會實際,隻有如此,它才能將學校小課堂與社會這個大課堂結合起來,深化理解所學知識,才能自覺地將自己培養成社會需要的人才。

1998年的高考作文題目之一是:戰勝脆弱。半數以上的考生寫到父母雙亡,自己忍受著喪親之痛努力學習奮鬥拚搏。父母雙亡的確是生命中的一大挫折,戰勝其中的痛苦的確是戰勝脆弱。但是生活中真的有那麼多悲慘的家庭嗎?中國真的有那麼多命途多舛的孤兒?稍微動一下腦筋,我們就會發現其中的虛偽性。為什麼考生們都冒著編造父母雙亡的風險做作文呢?很多考生無可奈何地說,我們的生活一帆風順,何來挫折,又何來戰勝脆弱呢?今天人們的生活和平安定,沒有經曆大風大浪,大溝大坎,這是事實。但是我們就真的沒有脆弱的時候了嗎?例如戰勝自己因貧窮而自卑的心理,和下崗的媽媽共渡難關等,都是生活的真實,也很有挖掘的深度。我們忽略了這些生活就是因為我們缺乏一雙關注生活的眼睛。

我們要學會慧眼看世界,辨別美和醜。所謂“看”,就是讓自己置身於社會生活中,不僅用自己的眼睛,更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和領略社會的生活狀況、人文狀況。使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積累豐富的生活素材,作為課堂學習的底蘊。

耳朵是我們與世界接觸的一個重要工具,許多學生往往忽略這點。君君是一位初中女生,她最近一直很疲倦鬱悶。她討厭在耳邊整日縈繞的“之乎者也”、“ABCD”、“xyz”,這些符號都快把她逼瘋了。她拿起課本就感到枯燥乏味,一天到晚讀的是“書”,看的也是“書”。書書書,自己簡直就成了——隻書堆裏憋悶的小老鼠了。

君君的故事在許多中學生的身上發生著。我們建議你多用自己的耳朵來傾聽世界。所謂的“聽”,不是學生聽老師講課,它具有更深廣的內涵。我們可以多聽些英雄事跡報告會、勞模事跡報告會,深刻感受一下那個戰火紛飛的歲月的人民生活及奮鬥情形。另外,我們平時可以多聽聽新聞廣播,了解一下世界政治風雲的變幻。我們的時代是信息時代,世界變成村落,過去最富有浪漫主義的想像——坐地日行八萬裏,已經不值一提。咀嚼幹癟的名詞,抱著課本打滾,把自己封閉起來,就會被世界淘汰。隻有把自己放於當前的大環境、大背景之下,才能使自己充滿生機和活力,才能培養自己的眼光,胸懷和見識,從而漸漸與世界接軌。

我們常常聽到這樣的抱怨:我可是兩耳隻聞窗外事,菜籃子,米袋子,阿拉法特,薩達姆,我無一不知,無一不曉。為什麼我還是感覺站在世界的邊緣呢?眼睛、耳朵隻能讓我們認識世界,要真正融入世界,必須用自己的雙手改造世界,使世界留下我們給予它的烙印。

“種子的萌發需要空氣”。我們應該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加強家庭、學校、社會的聯誼,開展更豐富的創造活動,開拓更廣闊的創造空間。杜威說:“我們最初的知識,最能永久令人不忘的知識,是關於怎樣做的知識。在學校中就要為學生設置相當的環境,使學生由做事而學習。”是的,“紙上得來終覺淺”,我們在書本上、課堂上所得到的是一些抽象的概念,超越了實踐的理論,真正能使自己親身感悟到的還是我們的實踐、我們的生活。

對家長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更新觀念

如果兩耳不聞窗外事,“精誠所至”就不一定能“金石為開”。人才的需要是多方麵的,那些“一心隻讀聖賢書”的“好學生’’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已經失去了優勢。

2.給孩子充足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