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因勢利導,因材施教(2)(3 / 3)

讀書要選擇“好書”,那“好書”又是什麼?我以為“好書”是相對來說的,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每一個讀者而言,“好書”應該是能激起你的思索的,共鳴的。有人認為,一個人平日讀什麼書,會在聽覺中形成一種韻律,當他寫作的時候,他就會不由自主地跟著這韻律走。可見“好書”對人的影響真是大,大到讀者會將自己“埋沒”,大到決定其寫作的檔次。讀“好書”,你還要學會在與書保持距離的時候,保持一種平等,即把自己放在與書的作者平等的位置,尤其是讀名著之流,沒必要以“瞻仰”的心緒去讀它。瞻仰滋生盲從,它會使你在讀書中失去自我。

對家長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明確學習目的

家長必須讓孩子明確自己的學習目的是什麼,這樣才能做到在選擇圖書的時候能夠有的放矢,才能充分發揮書的作用。

2.養成追求高效率的好習慣

對於效率的追求會使孩子在讀書的時候更加集中精力,充分吸收書中的寶貴營養。

3.提高審美眼光,注重道德修養

提高審美眼光,注重平時的道德修養,才能選到有利於身心成長的好書。

習慣63.糾正孩子懶於動筆的壞習慣

最淺的墨水也勝過最好的記性。墨水瓶雖小,卻像大海一樣富有,孕育著無窮無盡的知識寶藏;墨水瓶雖小,卻對誰都一視同仁,隻要你願意向它汲取,它就會給你智慧和力量。

毛澤東非常愛讀書,幾十年來,毛主席一直很忙,可他總是擠出時間,哪怕是分分秒秒,也要用來看書學習。他的中南海故居,簡直是書天書地,臥室的書架上,辦公桌、飯桌、茶幾上,到處都是書,床上除一個人躺臥的位置外,也全都被書占領了。主席讀書是很講究方法的。他每閱讀一本書、一篇文章,都在重要的地方畫上圈、杠、點等各種符號,在書眉和空白的地方寫上很多批語。有的還把書、文中精當的地方摘錄下來或隨時寫下讀書筆記或心得體會。毛主席所藏的書中,批語、圈點、勾畫滿書。主席說,這是他頗為得意的讀書方法。

我們也不妨養成這樣的習慣——不動筆墨不讀書。魯迅先生提出,讀書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腦到”。讀書動筆,能夠幫助你記憶,掌握書中的難點、要點;有利於你儲存資料,積累寫作素材;也有利於擴大你的知識麵,提高你的分析綜合能力。

俄國文學家果戈理被稱做“筆記迷”。他說:“一個作家應該像畫家一樣,身上常常帶著鉛筆和紙張。”有一次,他邀請朋友上飯館吃飯,看到一張菜單;很感興趣,拿出筆和紙便抄了起來,以致忘了招呼朋友。朋友不高興地問他:“你是請我們來吃飯的,還是來陪你抄菜單的?”果戈理趕忙道歉,這才熄了朋友的怨氣。他抄這些菜單有什麼用呢?後來在他的一篇小說裏便出現了這張菜單,使小說裏的鄉土氣息被襯托得更加濃厚了。托爾斯泰也曾說過:“身邊要永遠帶著鉛筆和筆記本,讀書和說話時碰到一切美妙的地方和話語,都把它記下來。”

這些大文學家的經驗告訴我們:讀書學習必須勤於動筆。徐特立老人有句名言:“不動筆墨不讀書。”多做讀書筆記,有利於積累有用的資料,提高文字表達能力;有利於訓練思維的邏輯性、條理性。所以,我們每個人從學生時代起,就應該學會做劄記的方法,培養做劄記的習慣,一定會終生受益。

課堂筆記,功不可沒。做課堂筆記是課堂學習的好方法,它可以幫助我們全麵係統地掌握知識,為課後複習鞏固打好基礎;做課堂筆記還能夠幫助我們上課注意力集中,聚精會神地聽好課。許多中學生不會做課堂筆記,往往將老師講的,黑板上寫的、畫的,一股腦兒地記下來,把課堂筆記變成了課堂記錄。

課堂筆記到底該如何做呢?下麵我們就來看一位高考狀元對做筆記的具體經驗。他把自己的筆記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專用的學科筆記,語文一本,數學一本,英語一本,……便於使用;第二類是各種便箋和紙條,把它們或貼或夾在課本和筆記中,輔助學習;第三類是在課本上直接做圈點、眉批、旁批、尾批,簡潔明了。

做課堂筆記時,同學們應該注意,上課應以聽為主,輔以筆記,不能以筆記代替聽課或影響聽課;課堂筆記隨堂記錄,課後應及時補充、整理,以便以後複習,並培養整理筆記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