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問班上的學生:“大家看到了什麼?”
大家都異口同聲:“一個黑點兒。”同時對老師的問題感到好笑。
這時老師故做驚訝地說:“隻有一個黑點兒嗎?這麼大的白板難道大家都沒有看見?”
眾生默然。
是的,每個人身上都有一些缺點,但是你看到的是哪些呢?是否隻看到別人身上的“黑點兒”卻忽略了他身上擁有的一大片的白板(優點)?
其實每個人身上必定有很多優點,換一個角度去看問題,你就會有更多的發現,會看到你過去所沒能看到的美麗風景。“不恥下問”是傳統美德,多看到別人的長處,多向別人請教,並不意味著你比不上別人,相反,恰恰表示你有著寬廣的胸懷和視野。“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一個隻知道在自我的小圈子中徘徊的人是不可能有什麼大作為的。
著名的齊白石老先生是一個十分謙遜的人,在二十年代,他的繪畫技藝已經可謂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但是在藝術上不斷要求進步的他,對於別人的意見總是十分重視。
陳師曾在當時也是一位才華橫溢的大畫家。一天傍晚,他登門拜訪齊白石,齊先生非常欣喜地連忙拿出平時的繪畫精品,並且謙讓地請陳師曾指正。陳師曾看後,稱頌之餘指出:若能在此基礎上另辟蹊徑,變更畫法,形成自己的風格,那將錦上添花了。先生聽後感動得連連點頭,感謝陳師曾的肺腑之言,表示過去畫畫形似前人,現在決定大變,即使賣不出一張,也決不後悔。
果然,自此以後,齊白石閉門謝客,苦苦鑽研琢磨,刻意求新。到1929年,年過花甲的白石先生經過10年艱苦探索,終於走出了一條突破自己、超越前人的藝術新路!
畫法變後的齊白石,擺脫了民間藝術中粗糙繁瑣的成分,融合了文人畫簡煉雋永的筆墨,並創造性地以篆刻和金石之筆入畫,終於形成了自己形神兼備的特色和剛勁清新的藝術風格,在中國畫壇上自創了“紅花墨葉”派,達到了一個更高的全新藝術境界。
學問,學問,要多學善問。那些因為愛麵子而不願意張口向自己的同學請教的人,其實是使自己失去了可以提升自己的機會。和老師比較起來,同學之間有更多的相似性,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也比較集中和類似,所以,同學之間的交流也應該更容易解決問題。那些不善言辭,特別是不愛向別人提問題的孩子,連身邊的同學都不願意請教,又怎麼能夠指望他們去請教老師呢?這樣,問題越來越多,自己知識的負積累也越來越多,學習成績也就慢慢落後了。久而久之,這種不懂裝懂的孩子自己也覺得很苦惱,可越苦惱越抬不起頭,自尊心變成了自卑感,同時又極力用“自負”和“獨立”掩飾這種自卑。這樣的孩子,並非不“聰”而是不“明”,不禁讓人扼腕歎息。
俗話說“張口三分得”。隻有勤問才能多得。學無止境,沒有一個人能不向別人求教就什麼都懂。在憑借自己的努力實踐、學習的同時,向自己的同學求教也不失為一種豐富自己知識的好途徑。
對家長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使孩子從小養成戒驕戒躁的優良品質
一個人的成績都是在他謙虛好學、紮實肯幹的時候取得的,一旦他驕氣上升,自滿自足了,那麼他必然會停止前進的腳步。這正如毛澤東所指出的:“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要認真學習一點東西,必須從不自滿開始。”
2.告訴孩子不要怕“丟醜”
一個不怕丟醜的人,才能比別人獲得更多的機會向真理邁進。
3.從小培養孩子“打破沙鍋璺(問)到底的”的好習慣
勤學善問,是學習的保障,“打破沙鍋璺(問)到底”的習慣應當從小就開始培養。
習慣52.糾正孩子不善於觀察的壞習慣
隻要對周圍的事物留心觀察,潛心研究,就可能獲得意想不到的收獲。反過來,誰如果粗心大意,他就會一事無成。
也許大家都聽說過“守株待兔”這則寓言吧?但我今天要說的不是那個可笑的農民,而是從這則寓言引起的一個科學上的發現。大多數人聽到這則寓言時都會一笑了之。而一位細心的生物學家卻沒有放過它。他想:“為什麼兔子會自己撞到樹上去呢?”後來他不斷研究,終於得出了結論:兔子的眼睛長在兩側,兩眼所成的像並不能完全重合,因而在它的正前方有一小片“盲區”,當它被敵害追蹤時,完全有可能“慌不擇路”,撞樹而死。
英國生物學家亞曆山大·弗萊明在試驗抵抗葡萄球菌時意外地發現培養皿中長滿了青色的黴。但他並沒有將這些“不受歡迎的客人”倒掉,而是對它們進行了數千次的試驗,最後終於因為提取出了青黴素而獲得諾貝爾獎。其實在我國古代,許多裁縫都知道手破了以後,往傷口上塗一些黴菌就可以防止感染。但他們隻停留在了這種“經驗”的地步,並沒有問問“為什麼”。弗萊明的發現看似偶然,其實這是偶然中的必然。殊不知他在地下室已經做了近10年的試驗!愛因斯坦說過:“上帝常同人們開玩笑,但他決無惡意。”隻要仔細留心周圍的事物,不斷研究,終有一天幸運女神會降臨到你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