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行萬裏路,讀書(2 / 3)

我國自1957年起,大陸國土的一切地物高度都以此為零點起算,因而有人稱青島為中國的水平線。

小時候,我們不懂這些,隻知道逢潮趕海,捕魚捉蟹。我和一群小夥伴,左手提著哧哧噴火的自製嘎斯燈,右手攥著鋒利的鋼叉,在齊膝深的海水裏走著,逢魚叉魚,見蟹叉蟹。當潮水退盡,又在沙泥地上挖蛤蜊,有時一晚上挖幾十斤呢!至於水性,早在不知不覺之中練就了好本領,蛙泳、仰泳、潛泳什麼都不在話下,好似小小一個“浪裏白條”。

當我有了女兒,並把她帶到家鄉時,自然常帶她去海邊玩耍。我帶她去看伸入海中的棧橋,去看有各種魚類活動的水族館,去看有大鯨魚和翻車魚標本的海產館,去團島看水上飛機訓練,去看成群海鷗飛舞的港口,也去看過南極來的企鵝、海豹,去看海豚的絕技表演等等,這些都使她迷上了大海。

可是,當我第一次帶女兒走進大海,她卻嚇壞了!

那時,女兒大概5歲,我帶她來到我經常遊泳的第一海水浴場。我們趟著淺淺的水走著,女兒撩著花裙子,快活地跟著我,但緊緊攥著我的手。我鼓勵她向深水走去,她望著一排排的白浪,臉色也白了,迅速向外逃去。

那一年,我剛30歲出頭,年輕氣盛,容不得女兒膽小,我一把拽住女兒,照舊迎著浪前進。女兒不明白為什麼,可能覺得恐怖之極,又無法掙脫我的手,便嚎啕大哭起來。

孩子的哭聲引來眾人觀看。我心一橫,拽緊女兒,加速了在海水中的步伐,沿著海浪一直走到遠處的礁石區。此刻,女兒早已是鼻涕一把淚一把,委屈得抽搐著身子。我一邊用海水為她洗臉,一邊說:“海浪有什麼可怕的?爸爸可不喜歡膽小的孩子。你熟悉了海水,還可以在海裏遊泳呢。”

那次回到北京,女兒即參加了遊泳訓練班,很快學會了遊泳。第二年回青島時,她已能跟我在淺水區遊泳了,並且快樂的直叫,還與我打水仗呢。

我後來才漸漸明白,孩子天性喜歡水,但從必然王國到自由王國有一個過程,必須循序漸進,經鼓勵和引導方可完成飛躍。同時,必須記住:遊泳是遊會的,不是教會的。

女兒內心對海的熱愛,是不亞於我的,在她的心中,海是神聖的藍色國土:

說起大海,對於我來說並不陌生,因為我的父親就是在海邊長大的,我小時也住在了海邊。大概是因為遺傳吧,我對大海有一種莫名其妙的情感,一種孩子對家的依戀。

無論海是記載著悲還是喜,無論過了多少年,它總是有著自己獨自的生命方式,退潮時的平靜、漲潮時的洶湧。當我坐在被晚霞染紅的海灘上,望著巨輪漸漸消失在無聲的天際,又望著一個個小小的黑點,悄然成為駛來的巨輪,我被這壯觀的景色深深陶醉!

我最早記住的一首兒歌,就是《大海的歌》,那是父親教我的——

大海大海我問你,

你為什麼這樣藍,

大海唱著回答我,

我的懷裏抱著天。

大海大海我問你,

你為什麼這樣鹹,

大海唱著回答我,

因為漁人流了汗!

這首青島故鄉流傳下來的兒歌,使我對大海多了一番了解,即那不僅僅是一片汪洋浩瀚的海水,更是人類滄桑曆史的見證。

我見過很多不同城市的大海。青島的大海平靜安然,似乎已經被人遺忘它曾被德國人侵占的曆史;北戴河的海則早已成為避暑勝地,充滿了現代都市的喧囂;但,煙台的海則不同,站在它麵前你依舊能感受到一百年前甲午海戰的血雨腥風,閉上眼仿佛還能聽到喊殺聲、槍炮聲、船與船相撞的聲音……這是一片讓人無法忘記的水域,它聚集了太多英雄的靈魂,整個北洋水師艦隊就葬送在這裏。這裏記載著中華民族飽受屈辱的曆史,世世代代地告誡後人以無數人鮮血換來的教訓:落後就要挨打!

如果有人問你:“我國的國土麵積是多少”時,你可能會不假思索地答出960萬平方公裏。你錯了!大錯特錯了!每一位炎黃子孫啊,請不要忘記,除了960萬平方公裏的陸地國土,我們偉大的祖國還有37萬平方公裏的領海和近300萬平_方公裏的可管轄海域,這是我們不可分割的一片藍色的國土!

展望21世紀,未來世界經濟的發展和人類社會的進步與海洋息息相關: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通過的《21世紀議程》指出:海洋是全球生命支持係統的基礎組成部分,是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財富。占地球麵積70%~80%的海洋,是個名副其實的“聚寶盆”,蘊藏著極其豐富的各種資源:海底石油的儲量為1350億噸,海洋天然氣儲量為140萬億立方米,還有許多豐富的稀有礦產;海洋又是交通的要道,為人類從事海上運輸提供了最為經濟便捷的途徑。這些都說明了海洋的利用前景十分廣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