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讓孩子在體驗中成長(2 / 2)

可以說,這是一次難得的體驗機會。在體驗中,王一繁學到了好多與生活密切相關的知識。這些知識、技能在一些父母們眼裏也許很不起眼,因為父母們常常覺得學習好才是最關鍵的本領。在這樣的“愛心”支配下,孩子們做許多事情的權利都被父母剝奪了。但王一繁一天的經曆卻告訴父母們,光讓孩子學習而不讓孩子體驗生活,孩子是無法真正成長的。王一繁是一個在北京城裏長大、見多識廣的孩子,而且在拍攝前他也有所準備,盡管這樣,他還是當了一回“傻瓜”。

試想,如果父母們不多給孩子一些體驗的機會,孩子將來如何自己去麵對生活?

後來,該節目的編導吳小岩談到他們策劃這個節目的初衷時說:“應試教育使得大部分學校和家庭都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如何提高孩子成績上麵,從而忽視了對孩子能力的培養。隨著教育觀念的變化,人們已經意識到了一個人的成功除了智力因素外,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非智力因素,例如與人合作、自我激勵、處理事情的應變能力及思考問題的方法等。越來越多的獨生子女擁有了比以前更為優越的生活、學習條件,但這同時也帶來家庭和社會對孩子的嬌慣和放縱。在很多父母和老師眼裏,他們的孩子隻要學習好就行了,其他的事情例如買菜、做飯、去陌生的地方取送東西……一律不用多管多問。其實對一個十幾歲的孩子來說,這些事情隻是一些很基本的技能,可大部分的孩子都沒有做過這些事。如果讓他們在一天內去完成這樣幾件事,他們能完成嗎?完成得又怎麼樣呢?這個問題,恐怕父母不知,老師不知,孩子本身也不太清楚。為此,在一個周末,我們請來了一位初中二年級的學生,真實地體驗了一下長大成熟的感覺。”

吳小岩的話也許正是需要父母和教師思考的問題。當父母們怪孩子不懂事的時候,您是否想過,您曾經給了他懂事的機會嗎?當您怪他能力不如人家的時候,您是否想過,您曾經讓他到生活中去體驗過嗎?其實,體驗也是一種學習,而且是一種更貼近生活的學習。

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在他們呈送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報告《學習——內在的財富》中提出:“能力是每個人特有的一種混合物,它通過技術和職業培訓獲得的嚴格意義上的資格、社會行為、協作能力、首創能力和冒險精神結合在一起。”“交往能力、與他人共事的能力、管理和解決衝突的能力越來越重要。”可見,人的能力是多方麵的,光有好的學習成績並不能證明這個人將來一定能夠很好地在社會上立足。

怎樣讓孩子在體驗中成長,獲得真正的能力?提出下列建議:

相信孩子的潛能。每個孩子都有自己與眾不同的能力,關鍵在於父母怎樣去挖掘這些潛能。首先要讓孩子體驗生活,要相信孩子的能力,並且了解孩子的能力,這樣才能真正放手讓孩子去做事情。

對孩子大膽放手。父母隻有對孩子真正放手,孩子才能獲得許多體驗的機會。教育家陳鶴琴說:“做母親的最好隻有一隻手。”說的就是要對孩子放一隻手,有些問題讓孩子自己去嚐試,去體驗。

教給孩子一些生活常識。父母不敢讓孩子去體驗,大多是怕有危險,希望孩子平安,但逃避不能幫助孩子真正長大。父母要在日常生活中多給孩子講解一些生活常識,孩子懂的多了,膽子就會大一些,能力也會有所增強。掌握生活常識是學會生存的重要一環,很值得一學。